1“十二五”如何实现中国农业转型升级提纲一、什么难点“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发展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如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为什么是难点从2004年到2010年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一方面表明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业发展存在着诸多制约和阻碍,中央已经并且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十二五”来说,如何实现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农业问题自身重要性——尤其是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并且目前我国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近十年来减少了近1亿亩,相对地人口却在不断增加,目前人口约13.6亿,按照粮食基本需求(人均400公斤口粮),粮食需求将达到5.44亿吨(尚不考虑营养改善需求等因素)。预计到2030年粮食需求将达到7.5亿吨。2粮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2008年以来,全球粮食短缺更是呈现一种常态,尤其是对于一些国家来说,粮食危机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例如:在2007年和2008年,大约30个国家发生了民众暴动以抗议粮食价格的上涨,其中包括孟加拉国、布基纳法索、喀麦隆、科特迪瓦、埃及、几内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塞内加尔、索马里、乌兹别克斯坦和也门)。就中国而言,虽然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供给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但是情况并不乐观,随着我国人口峰值的到来对粮食需求量的巨大推动,以及城镇化率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对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及结构的重要影响,全国有666个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低于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为2002年数据,目前只会有更多的县区低于该警戒线)。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在未来三五十年是否依然可以保持乐观形势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2、中国农业发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高污染的行业(化肥农业),并且这种污染还在不断延续和深化。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引以为豪地是,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个奇迹,关键在于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从方式上讲,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引进高产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改善灌溉条件和使用化学肥料。3从阶段上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年-1970年,主要是大兴水利,提高灌溉水平;二是1970年-1980年,主要是依靠杂交水稻,也就是高产作物的贡献率;三是1980年至今,主要是采用化学肥料,通过增加化肥用量来实现粮食总产量和单产的提高(见表三)。全国化肥试验网的研究证明,施用化肥可以大幅度提高谷物的产量,其中水稻平均增产40.8%,小麦平均增产56.6%,玉米平均增产46.1%,并且化肥对我国粮食单产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7%,对提高总产的贡献率约30-31%,化肥不仅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农业增产措施。表三:1957-2004年我国化肥用量、粮食总产量和单产表年份化肥用量/万吨粮食总产量/万吨粮食单产/(kg.hm-2)播种面积/万hm2195737.3195041463133631965194.2194531628119631970351.2239962010119271975489.0284522348121061976528.8286312370120741977595.9282732348120401978829.43047725281205919791041.93321227831192619801269.43205627301164719811334.93250228281149619821513.43545031201134019831659.838728339811405419841739.84073136081128819851775.83791134801088519861930.63915135251109319871997.04029836301112719882141.63993036301101219892357.44144236901122019902590.34462439751134719912805.14352939351123119922930.24426640821105619933151.94564941311105119943318.14451040631095419953593.74666242391100619963828.05045344831125519973980.74941743761129119984085.45122945201137919994124.55083944931131620004146.34621742611084620014254.04526442671060820024339.54570643991038920034411.8430694332994120044636.846947462110161(表中数据解读:2004年化肥用量是1957的124倍,是1980年的3.65倍)污染方式一——氮肥生产过程:化肥中氮肥的生产使用占80%以上。而氮肥工业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5原料,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水和电,属于典型的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氮肥生产70%要依靠山西晋城的优质无烟煤,因为目前利用低质煤炭生产氮肥的技术仍然不成熟。2006年,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1008家重点能耗企业中,氮肥企业占165家,占16.37%。污染方式二——氮肥使用过程:经过近30年大量使用氮肥后,农作物对氮肥的吸收率越来越低,化肥增产率越来越低。(表三数据证明:从198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000吨以上,为41442吨,当年消耗化肥是2357.4万吨,平均每吨粮食消耗化肥568吨;到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7吨,当年消耗化肥4636.8万吨,平均每吨粮食消耗化肥988万吨,粮食产量同比增长13.28%,化肥消耗量同比增长96.70%)。全国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上限225公斤/公顷。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目前,河南每年使用化肥300多万吨,其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1/3进入大气、1/3残留土壤。此外,中国大部分农耕用地都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也因此,大量氮肥流入水体造成农业废水污染。佐证: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2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资料显示:本次普查对象总数592.6万个,包括工业源157.6万个,农业源289.9万个(48.92%),生活源144.6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790个。农业源污染在化学需氧量、重金属、总磷、总氮等指标上明显所占比重较大。-6-表一:主要污染物全国排放总量列表污染物名称数量农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合计污染百分比化学需氧量3028.96万吨1268.26万吨55.83万吨1324.09万吨43.71%氨氮172.91万吨石油类78.21万吨重金属0.09万吨铜:2397.23吨锌:4756.94吨铜:54.85吨锌:105.63吨0.731465万吨总磷42.32万吨10.87万吨16.04万吨1.56万吨28.47万吨67.27%总氮472.89万吨159.78万吨102.48万吨8.21万吨270.47万吨57.20%二氧化硫2320.00万吨烟尘1166.64万吨氮氧化物1797.70万吨*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指对人体有严重毒害作用的工业污染物,主要指镉、铬、砷、汞、铅。-7-3、农业转型升级缺乏统筹规划,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已经出现“农民贷款难”、“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企业控制产业”、“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等现象,而这些现象本身已经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简要叙述怪象:农民贷款难:针对农民贷款的三家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社)目前对农业贷款的扶持明显不足。农业银行: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推进集约化经营,按照市场份额、成本核算和规模经济的原则,积极推行收缩农村与拓展城市并举战略,发展战略明显呈现出向城市移位的倾向,同时,信贷重心转向了城市,新增贷款集中投放到了效益更好、风险更小的重点企业或行业。农业发展银行:由于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农发行承办的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粮棉企业附营业务等项贷款业务重新划回农行。从此农发行的作用也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从目前的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仅仅是解决了部分农副产品价值的实现问题,离一个功能性发展银行来说相差太远。农村信用社:一是受结算和手段等因素制约,农信社吸存难度大,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实力有限;二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结算需求。龙头企业的市场化、无地域性、灵敏度高等特点要-8-求结算渠道全国性、畅通性、快捷性,但现有农村信用社结算模式却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结算需求“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当前,中国农村乃至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都在显著加快,这不仅表现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型,表现为农户、农民的分化和农村精英阶层向城市的流动,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和经济布局的集中化。农村精英阶层向城市流动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老弱化,直接妨碍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也给农业技术培训提出了新的难题,自然不可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企业控制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带动,轻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客观上拉大了农户与弄头企业之间、大型龙头企业与中小龙头企业之间在经济实力、谈判地位、市场定价能力上的差别,甚至逐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对农业种质资源的控制,从中长期来看,容易强化农户作为生产者对龙头企业的市场依赖。尤其是当一些大型龙头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甚至可以左右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供求,人为地制造价格波动,影响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调控。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9-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等。目前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已渗透到国际农产品贸易各个领域。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到茶叶、蔬菜、食用菌等植物、加工产品均受到影响。我国向欧盟、日本、美国出口农产品的企业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比例高达61%、50%和44%。三、十二五期间怎样解决难点应该说,这7年政府在农业发展上也想了一些办法、办了一些实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影响,有效化解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的冲击,但是总体来看,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还是存在着严重的阻碍,整体转型升级推进较慢,很多政策扶持也是农业体内循环,小打小闹(如规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省内外车辆无差别减免通行费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等)。对此,我以为除了继续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培育农业新品种;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品;继续加强农业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等常规性、一贯性方法外,从经济学领域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索。1、在制度层面,引入农业环境评价机制。农业不同于-10-工业,很难实现批量生产和经营,但是这并不代表农业不需要标准,尤其是农业环境评价方面的标准。一是要建立国家级的农业污染控制策略体系,建立系统的农村环境管理计划和优良耕作技术体系,制定明确的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废弃物排放法规等;二是要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强化在重点地区(流域、产粮区等)检测力度,及时评估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将评估体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发展规划;三是调整农机综合补贴机制。适当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