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张小飞一、教材简析本组教材都是以童年为主题编排的教学内容,第5课《古诗词三首》向我们了古代儿童的生活画面,《牧童》描写的是牧童的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的是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第6课《冬阳。平乐。村居》和第7课《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第8课《童年的发现》写的是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当代儿童的丰富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总之,每一篇课文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纯真的美丽的故事,这些都是令人留恋和难忘的。二、教学目标1、熟悉本单元的生字、生词。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指定的课文。3、通过学习,体会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感受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4、通过对比阅读,领悟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三、重点、难点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义。2、感受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3、丰富语言积累。4、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5、通过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展示”等栏目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者的思想感情。把理解、体会、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完美。《牧童》和《舟过安仁》【学习过程】一、导语,引童趣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快乐吗?能不能把你童年快乐的事、有趣的事和大家分享?我们来比比谁的童年最快乐、最有趣?(学生自由讲述童年趣事)你们的童年是如此的快乐、有趣,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古诗,一起走进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二、初读、悟童趣(一)读通古诗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生自由读诗)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二)理解诗意1:导语。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来了解古诗的诗意。2:(生自主尝试学习。)3:全班交流。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学生汇报。)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2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师:归纳总结古诗诗意。三、品读,想童趣1.《牧童》的童趣形象。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发挥我们的想像,把有趣的情境描绘出来。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师:“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做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就看睡着了。师: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人悠闲)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强调“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境。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莹莹,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生:听到了笛声。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像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弄”字加着重号。)生: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像的画面)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像,眼前绿草莹莹,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出示】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的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学生自由读,个别读)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3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境,有对话,有动作。(师出示剧本。)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思考了一会儿)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师:(参与再现想像的情境)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表演过程如下】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赶紧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四、作业,编故事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清平乐村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3、指导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4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2、生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师点拨:(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3)练习朗读。▲感悟小儿调皮可爱。师点拨:(1)无赖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感悟景美师点拨:(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草真青啊!)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点拨:(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2)理解“相媚好“(3)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2、交流看到的画面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5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1、师引背。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2、出示课后作业(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解课题1.我们刚刚学习了课文《窃读记》,作者林海音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使她难忘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2.这个题目跟以往见到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点,叫“间隔号”。)3.大家轻轻地再读一遍,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读,想象,汇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习重点生字词,练读长句子。1.学习一类生词毡帽卸煤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事咀嚼2.这个字在文中还有另外一种读法,出示词语:咀嚼慢慢地嚼①指名读生字词。②出示拼音,这个字单独用的时候,读jiáo.再读。(二)整体感知1.生字词都掌握了,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课文围绕骆驼具体讲述了四件事,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分别是哪四件事。2.学生读书,汇报,老师和学生交流,边板书。(指导学生归纳小标题)看骆驼咀嚼议驼铃作用想剪骆驼毛问骆驼去向三、精读课文,品味童年(一)学习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表达情感。1.咱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了文章具体讲述的这四件事情。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小英子的童年生活。6先看第一件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英子见到骆驼,她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指导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感情。(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谁先谈?)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①出示句子②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连用三个“那样”)③再读这个句子,从这三个“那样”,你体会出了什么?(好奇,喜爱,一见就喜欢……)④还有谁也想说说这个句子?学生谈体会,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受呢?⑤教师归纳小结:它的脸,它的牙,它的态度,这一切都是多么新鲜呀!多么特别呀!咱们一齐读一读。⑥骆驼咀嚼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谁找到了?开始指导重点句三。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学生发言预设:◇从“呆”字可以看出小英子看得很投入。◇“我”很喜欢骆驼,“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不由自主的学起了骆驼的样子。①你抓住了“呆”字,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你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