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观光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2015年)前言为加快我省观光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贵州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我省观光农业的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发展现状观光农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型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定阶段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的延伸和渗透与旅游有机联系的必然性产物,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我省依托原生态、无公害、特色产业的农业优势,观光农业发展较快,已成为新的亮点。一、观光农业现状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2色,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我省具有丰富的观光农业资源,特色农业发展较快。2009年,果园面积290万亩,花卉面积14.47万亩,中药材面积38.40万亩,蔬菜(含瓜类)种植938.1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899.4万亩),茶园面积283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42.7万亩、绿色食品茶园4.86万亩、有机茶园7.17万亩),油料播种面积769.7万亩(其中油菜播种面积700.32万亩)。优势特色农业、茶园、果园面积分别比2006年增加102.91万亩、32.21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3000元。在公路网际沿线、风景名胜沿线形成的生态观光茶园、特色农作物观光园带、农家乐正逐步成为观光旅游和接待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这些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观光农业的快速增长,已逐渐形成都市城郊农业观光区,特色农业旅游区,农家乐集中连片区、规模农作物观光区、特色农业采摘区等观光农业。依托黔北、黔南、黔中和黔西茶产业优势区,黔北、黔东中药材优势区,大娄山区、乌蒙山区和苗岭山区反季节蔬菜优势区,黔南油菜集中优势连片区,黔西北马铃薯优势生产区等农业、自然地理、区位优势与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农户从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增效加快。通过多年努3力,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省开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经营活动的有1200多个自然村、经营户18000多家,实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总收入137亿元,年均增长30%,占全省旅游总数收入的近17.02%。105万人依托旅游业增加收益。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已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和农业亮点。我省观光农业从九十年初开始起步,通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特别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各城郊、县对发展观光农业都表现出较高的发展热情。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城市近郊、公路沿线、旅游区等特色农作物、农家乐为载体的区域产业区,开发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和景点,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归纳起来,目前郊区观光农业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休闲度假型。利用不同的农业自然资源,建设休闲农庄,吸引观光客前去度假,参与农事活动、体验农村生活、领略自然生态等。②观光采摘型。通过开辟菜园、果园以及租地、种地、你家菜园等,供观光客入园观景、品尝、采果、摘菜,还可以直销特色农产品,尽享田园乐趣。③田园生态型,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④休闲垂钓型。主要利用河域支流风景优美的优势,结合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具有4餐饮、住宿、垂钓、棋牌等娱乐休闲项目的“农家乐”,使市民们充分享受宁静休闲、充满乐趣的农家生活。⑤以自然气候、农耕文化、民族习俗、原始景观和遗址为特点的乡村观光型。与基础农业相比较,观光农业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是观赏性,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对城市人员比较放松,农村环境比城镇环境更清新优美,比城市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很强的观赏趣味与价值。二是参与性,可以让游客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在农业生产习作中体验技艺、享受乐趣、增长知识。三是农游合一性,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混合型产业,作为第—产业,它直接生产农副产品;作为第三产业,它被作为观赏、休闲和参与的对象来开发利用。四是市场定向性,观光农业是为那些想了解农业、参与农业、体验农村生活特点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在城市。五是高效性,总体而言,观光农业相对一般农业来说,收入来源更多一些,产品附加值更高—些,经济效益更好一些。与一般农业产业比较,观光农业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它不仅具有一般农业所具有的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功能,还具有旅游观光、习作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新的功能,这些新的功能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及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合理开发和保护农利自然环境及文化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二、发展前景5我省农业资源丰富,浓郁的乡土气息、农耕文化、民族特色有待进一步开发。观光农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随着我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剧增,观光农业的消费市场稳步发展并极具潜力,目前的城市人口大部分人有去郊区观光、休闲的愿望,消费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上升,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具有参加农业观光旅游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我省农业生产、特别是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类别较多,各具特色,既有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科技农业,也有基本还属于传统农业的山区种植业、山地畜牧业,这些为发展各种类别不同层次的观光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省的旅游资源丰富。郊区名胜景区较多,风景旅游区遍及各市(州地),它们的存在为观光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些景点可以与观光农业景点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通过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家乐、餐饮、娱乐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农村种养业、运输业。同时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村荣村貌的整治,农民的积极性增加。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省观光农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观光农业的发展会呈6现较快的发展势头。观光农业的发展贯穿了生态思想,在本质上,观光农业就是生态旅游,由于其空间上定位于大都市的郊区,不仅满足了旅游者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为水泥世界点缀了绿色,净化了空气,绿化了环境,更无形中加强了城市的生态防护屏障,市场前景可观。发展“绿色、安全、生态”为主题的无公害绿色农业,原生态观光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收入增加,前景光明,更好地引导和促进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二、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小、特色不足。观光农业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观光农业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色开发不够,规模小。二是促销宣传单一,宣传资源整合不够。观光农业的发展动力主要依靠游客的休闲观光。目前的宣传促销手段以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集中宣传整合不够,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光农业发展。三是设施建设滞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观光客的需要,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卫生状况有待改善,难以留7住观光客。四是管理规范有待加强。观光农业景点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卫生状况不好;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风格;三是观光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观光农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从我省观光农业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体制创新和多渠道投入,坚持观光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积极培育观光农业示范企业,构建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业体系,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以建设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为主线,以效区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为基础,以完善和服务于休闲旅游基础配套发展为重点,以农业资源和乡村旅游为载体,充分展示农耕文化、民族习俗、特色农业,农家生活等特点,努力使观光农业与旅游业融为一体,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突破点。二、基本原则(一)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观光需求,适应市场对观光农业特8色化、安全化的消费需求,重点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特色观光产业,提高观光农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低碳经济。以市场导向配置观光农业资源,“近郊依城、远郊靠景、沿路沿江、城乡互动”提高竞争力。(二)坚持分类指导和示范带动相结合的原则我省农业自然资源、农耕文化、民族习俗、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发展观光农业的情况不尽相同。根据各地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观光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选择有一定基础的观光农业点进行建设试点示范。在发展中摸索典型经验,逐渐规范发展。(三)创新机制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强化企业、基地和农户的有机结合,提高观光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扶持一定规模的观光农业组织形成规模效益。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机制,使观光农业向经营规模化、规范化和媒体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集群。(四)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坚持观光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建设起—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功9能的观光农业景区(点),使观光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为:到2015年,全省围绕路网建设,以公路主干线两侧、重点旅游景点周边、城市(县城)郊区为重点,建设观光农业示范点100个。在全省九个市(州、地)中心城郊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民族村镇为载体,突出农业生态旅游功能,组团发展,创建3—5个国家级农业旅游品牌。到2015年,发展特色观光农业100个。其中,到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500万亩,依托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培育重点观光旅游茶园2个;到2015年,全省果树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两高”沿线交通优势明显的区域和旅游景区、城市郊区为重点,建设以苹果、火龙果、猕猴桃、枇杷、桃、葡萄、樱桃为代表的精品水果标准园40个,新建火龙果基地5万亩,把贵州建成中国最大的火龙果基地;依托蔬菜面积1500万亩,发展采摘园15个;依托花卉面积25万亩,发展观赏特色花园10个;依托中药材面积300万亩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十二五”期间,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总收入预期年均增长10~12%,到2015年,实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总收入突破23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数收入的25%。150万农户依托旅游业增加收益。第三章规划布局10(一)、重点规划布局按照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特点,规划布局十一个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区。以贵阳市城郊为重点的观光和休闲农业旅游区;凯里-雷山-台江-剑河-黄平-施秉-镇远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荔波-独山-三都-都匀-平塘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兴义-万峰林-安龙-贞丰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铜仁-松桃-印江-江口-思南-沿河-德江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遵义-绥阳-桐梓-湄潭-凤岗-余庆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赤水-习水-仁怀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织金-大方-毕节-赫章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威宁-六枝-盘县-水城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区。具体为:在黔中以贵阳市为重点,布局建设以乌当高科及农业示范区、香纸沟开阳清龙河流域乡村观光区;以修文、息烽的阳明文化和潮水河流域乡村旅游区;以清镇红枫湖、百花湖周边村寨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区;以花溪河自然风光、青岩、高坡苗族乡为代表的观光区,致力形成环绕贵阳的环城休闲农业观光区。如:乌当、白云的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