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农业现状和建设模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贵州生态农业现状和建设模式王天生(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摘要】贵州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但是近年来,贵州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本文从贵州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重点介绍贵州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情况和建设模式。【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贵州贵州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则。为此本文拟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探讨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路径。一、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1、贵州近二十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农民的素质得以提高,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农业投入逐步增加,耕作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的徘徊局面初步打破,贫困落后面貌有所改观,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产品市场供求趋于平稳。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万吨,比1978年的643万吨,增加507万吨,增长78.85%;粮食人均占有量也由242公斤提高到295公斤,增加53公斤,增长21.9%;粮食产出率也由每亩159公斤提高到252公斤,增加93公斤,增长58.5%。最近十年,我省粮食总产、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特别是最近五年,粮食总产增长的因素中,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达到54%,超过扩大播种面积在粮食总产增长中的作用。畜牧业也取得迅速发展,2004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也由1978年的13.2万吨提高到172万吨,增加158.8万吨,增长12倍;人均肉类占有量也由5公斤提高到44公斤,增加39公斤,增长7.8倍。由于科教兴农得以认真落实,近二十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稳定,市场繁荣,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六五”“七五”期间的28%左右提高到“八五”期间的32%左右,“十五”前四年又提高到37%左右。贵州的农业增长方式已经开始摆脱简单扩大再生产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向以质量型为主的集约持续农业增长模式发展。但是,贵州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引起各方面的充分注意,以粮食生产为例。其一、根据我们的多项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贵州近10年粮食总产量增长、单产增长、播种面积增长的平均速度高于全国和周边省区水平,粮食生产发展的形势是好的。(2)贵州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和周边省区水平,是粮食人均占有率增而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3)贵州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麦类、薯类的单产过低,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难点所在。(4)贵州粮食人均占有量低于同期全国和周边省区的水平。200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还只是我省1957年的93%。这二高二低基本反映我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状和问题。其二,贵州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作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技术含量不高是农业增长缺乏后劲的重要表现。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贵州仅为1722元,贵州是全国的58.65%。总之,由于农业科技进步含量低,基本农田建设滞后,抗灾能力弱,农民贫困,再投入能力低,后劲不足,稳定性差,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困难较多。其三,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欠账过多,农业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小。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森林覆盖面积一度下滑至12%左右,后经多方努力,2004年已经恢复到35%左右,但小径级中幼林居多。特别是贵州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约占92.5%,喀斯特地区占总面积的61.9%,溶蚀面积大,由于人为侵害,植被稀少,土壤瘠薄干燥,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地方已形成石牙、石峰、石林,岩石裸露,无法还耕。据水利部门的监测,我省水土流失面积为7.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3.5%。全省平均每年土壤侵蚀量28566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1621.9吨/平方公里•年。另据统计,我省中低产田土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2.6%,且多为坡耕地,山高水低,水利设施不足,灌溉条件很差,每遇干旱就造成歉收,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2、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我省生态农业建设的任务很重,尤其是地处珠江、长江流域的关键地带,今后5年,初步形成“两江”上游生态保护框架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之一。贵州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覆盖率低,天然草地质量差;水土流失量大,石漠化危害严重,耕地质量差。从省情出发,必须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主要内容包括,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推进以退耕还林好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草地生态建设,实施以农村沼气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高产稳产农田为目标的农田生态建设工程和以稻田生态渔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渔业扶贫致富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着眼于质量和效益,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治理环境,防治水源、土壤、空气污染,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监督,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激素,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3、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贵州生态农业建设3.1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建立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当前,世界上农业增长中80%来源于质量型、单位产出率的提高,20%来源于数量型、扩大播种面积。贵州在农业增长中(以粮食生产为代表)54%来源于质量型、单位产出率的提高,46%来源于数量型、扩大播种面积。贵州的农业增长贵州农业要有大的发展,不可能走数量型简单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走质量增长为主的现代集约持续型道路,这是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方向。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概念,可以这样表述,即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的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改善农业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注重农产品加工,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保持农业生态平衡;逐步建设成一个资源节约、生产经营集约化的农业体系。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法来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农业科学体系,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它的主要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节约,经营集约,增收增效;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增产能力;控制人口,提高素质;防止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体现出生产、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五大系统的可持续性,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贵州主要农产品的单位产出率低,总产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尚未建立,农产品生产长期停留在粗放式扩大外延为主的数量型增长模式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根据统计资料的计算,我省粮食的单产水平尽管有了较快提高,但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小麦、薯类的单产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77%。3.2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实现贵州农村粮食的基本自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贵州农村贫困,人多地少是问题之本,粮食自给不足是问题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是历史形成的,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长期努力,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这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千头万绪,温饱第一。”在粮食问题上,我们有可能、也有条件解决好,根据我们的研究,贵州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预计可以达到1470--1680万吨,只要人口过快的增长的势头能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农村粮食基本自给仍然有较大的把握。全国粮食“丰年有余”,但是贵州“丰年有缺”,平均每年调进100万吨左右的粮食,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省内食物总量供求的基本平衡。3.3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重点建设好“珠防”“长防”是实现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业用地的过度开发促成贵州水土流失严重。50年代初,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2%;1987年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判读为7.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5%,比50年代扩大2.1倍。按水土流失程度划分,轻度流失面积3.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5%;中度流失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7%;强度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极强度流失面积0.3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在地区分布上以牛栏江流域、北盘江流域、最为严重,其次为赤水河流域、南盘江上游、乌江下游。根据调查,在陡坡开荒严重的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达到12000吨/年/平方公里,一般地区也达到4000--5000吨/年/平方公里。虽然经过十年的治理,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35%左右,水土流失面积已由占土地面积43.5%减少至35%以下,石山荒漠化面积减少三分之一。但是,水土流失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的遏制。今后,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快林业建设;加大土地整治的力度,使土地开发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农田,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推进贵州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3.4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建立适合贵州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是实现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先进实用有效配套的常规农业技术是当前农业增长的主要手段和基础工作,也是衡量科技贡献率的主要指标之一。要加强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转化能力。实行更加紧密的农科教结合,抓紧对影响我省粮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切实加强以主要粮油作物良种选育为重点的配套技术和原创技术研究,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农作物优良品种,争取在2010年以前,使粮油主推品种换代1—2次。根据过去工作的基础,应当重点推广以下技术:——抓好杂交制种基地的建设和种子工程的建设,确保我省杂交种子基本自给;——尽可能采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先进实用技术和各种配套措施,改进栽培技术,实施精耕细作,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夯实基础;——增加肥料投入,扩种绿肥,优化用肥技术;——改土造地,加大坡改梯的力度,扩大采用“生物梯化”技术,增加耕地,提高耕地质量;——采用先进技术,防治各种灾害,减少损失;——组织大面积优质高产示范工程,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全面平衡增产。3.5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现人口、环境、资源、食物、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贵州人口增长过快已经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根据统计,1993—2003年贵州的人口增长率为1.412%,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0.9%,四川为0.634%、云南为0.921%、湖南为0.754%、广西为1.136%。人口增长过快是人口素质不高的表现,提高人口素质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研究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产品的产出率,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