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重点整理17课《公输》——重点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本文选自《墨子·公输》。2.墨子去楚国见公输盘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墨子什么思想?劝阻公输盘助楚攻宋。反映了墨子坚持正义、反对战争的思想(“兼爱”、“非攻”)。3.墨子让公输盘帮助自己杀掉仇人的目的是什么?巧设陷阱,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4.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战争发生。5.从全文看,墨子、楚王、公输盘各是什么样的人?墨子:敢于斗争、机智善辩、镇定无畏、舍生忘死、反对战争。公输盘:好战,为战争而自我标榜,内心虚弱又仗势欺人,阴险狡猾。楚王:好战,强硬霸道、阴险狡猾。18课《孟子》二章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域民……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4.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①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②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6.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4.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5.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6.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8.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10.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1.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生于忧患。12.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19课鱼我所欲也一、基本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3.“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4.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6.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7.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8.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9.“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10.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11.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重点整理:1字词解释:见、长、犀、兕、鼋、鼍、圉、诎、畎、鬲、拂、蹴、羹、箪、鹓鶵、醴、鸱、鯈、全、止、已、本心、不屑、何加、患、如使、苟得、恒过、出、入、作、发、环、委、域、寇、虽然、何若、胡、起、二、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1解释加点的字(通假字)②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御)③公输盘诎(诎通屈,屈服)④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⑤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⑥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⑦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⑧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⑨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辩通辨,辨别)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2古今异义①池非不深也(古:护城河;今:池塘)②子墨子九距之(古:多;今:数字)④方五百里(古:方圆;今:地方)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古:在国内;今:进入)⑥一豆羹(古: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3、一词多义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京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②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③所识穷乏者的我与(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④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精良)⑤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⑥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请说之(解说)⑦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⑧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如此)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4、词类活用①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②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③人恒过(犯过错)④惠子相梁(当宰相)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三、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1、吾义固不杀人(坚持道义)2、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4、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引见)5、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6、委而去之(离开)7、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8、蹴尔而与之(用脚踢)9、此之为失其本心(天性天良)四、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点字的解释)乡为身死而不受(以前你死不肯接受)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说想要的。二者不可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忧患中使人发展,安了享受使人萎靡死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的人就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