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转型期农业生态安全问题研究姓名:刘彦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林业经济管理指导教师:尚杰20070601转型期农业生态安全问题研究作者:刘彦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卓卫华论林业产业在河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河南林业科技2010,30(1)林业既是一项以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主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向社会提供多种物质、生态和文化产品的基础性产业,肩负着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与保障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使命.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林业用地以及农林复合经营条件下的非林业用地,其主力军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林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林业发展与农民利益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不少山区和沙区县林业及与林业相关产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部分乡村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林果业.可以说,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山(沙)区,兴农富民,希望在山,潜力在林.2.期刊论文古玉平强化科技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思考-甘肃林业2008,(4)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通过近十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本文就定西市安定区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如何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3.学位论文李春艳岷江流域生态安全及其预警研究2008本文从岷江流域生态安全变化入手,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时间序列预测、主成分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评价岷江流域1995~2005年生态安全状况、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因素;同时,从流域尺度预测2010~2020年生态安全发展状况,通过主要预警因子的分析与提取,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对岷江流域中长期生态安全进行预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95、2000、2005年三个时期岷江流域生态安全整体上逐步好转,其危险等级所占面积比例从1995年的81%下降为2005年的56%,较危险等级所占面积比例从1995年的8%下降为2005年的3%;与此相反,临界安全等级所占面积比例从1995年的0上升为2005年的11%,安全等级所占面积比例从1995年的11%上升为2005年的30%。就各评价单元的变化趋势而言,流域中游区段各区县在保持原安全水平的同时,非安全等级逐步向安全等级转化,且安全区域面积不断扩大。然而,汶川县、双流县、道孚县、马尔康县、小金县、九龙县、天全县、雨城区、石棉县、汉源县、美姑县等11区县在1995~2005年间,其生态安全状况出现显著的波动变化。从流域整体分析,干流中下游区段生态安全等级明显优于生态脆弱的干流上游及大渡河支流。(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自然和人为多项指标表明,显著影响岷江流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路网密度)、农业面源污染源(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和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农业生产力水平(人均粮食量与农业人口比例)、自然景观格局要素(森林覆盖率和景观多样性指数)、农村能源及农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以及农业灾害等七大类。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面源污染源是岷江流域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岷江流域2010、2015、2020年三个预测时期生态安全状态呈现以下特征:1)岷江流域生态安全等级变化显著,全流域生态安全逐步优变;2)流域内各区县单元生态安全等级变化较为复杂,大部分单元安全等级逐步提高,而局部单元安全等级趋于下降;3)部分居于生态安全状态的区县单元在整个研究时限内其生态安全等级变化不显著,这些单元涉及都江堰市、成都市区、龙泉驿区、郫县、温江县、冕宁县,而部分居于生态危险状态的井研县、沙湾区、阿坝县、色达县、壤塘县、峨边县、甘洛县,同样也维持相对较小的变化格局;4)从流域内不同区段分析,岷江流域干流中游区段的生态安全状态明显高于其他区段,其次为干流下游区段,再次为干流上游区段和大渡河支流。这一结论与学术界长期以来的观点相符,即岷江上游以及大渡河支流是岷江流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并值得高度关注的区域。(4)岷江流域2010~2020年生态安全预警分为3类:安全区域、持续危险区域以及退化区域。安全区域包括红原县、都江堰市、峨眉山市等49个县区;持续危险区域包括干流上游的松潘县、干流中游的青神县、井研县,干流下游的沙湾区、荣县和大渡河支流的阿坝县、色达县、壤塘县、金川县、丹巴县、九龙县、汉源县、夹江县、峨边县、甘洛县等15县区;退化区域则仅包括干流上游的理县和大渡河支流的越西县。(5)岷江流域2010~2020年生态安全的主要预警因子可归纳为经济发展因子、农业灾害因子、土地承载力因子、人口结构因子、农村能源因子、景观格局因子等六大类。(6)结合生态安全预警分析结果,岷江流域生态安全的调控对策应包括:1)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流域景观格局;2)开发农村替代能源;3)加强科技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提倡生态移民,缓解资源承载压力;5)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6)大力发展可持续生计,加速农村经济发展。4.期刊论文韩柏泉完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安徽林业2008,(2)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整治国土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加快农民增收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一项惠及亿万群众、泽被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5.期刊论文陈曦辽宁草原资源合理化配置战略思考-现代畜牧兽医2007,(11)草原是生态建设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辽西北地区,只有草本植被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绿色生态屏障;草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辽宁半农半牧区和农牧交错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草业与农业、林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大农业中互相平衡的三大产业.合理配置草原资源,恢复、改良草原植被,发展、建设草业经济,对维护生态安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6.会议论文韩正江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重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2008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生态位势,但同时又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区域,其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重庆市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危害及其动态演化的趋势,并对目前水土流失的治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水土保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水土保持是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最后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求为理念,提出了重庆市未来水土保持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机制保障体系。7.期刊论文赵学杏.康启忠.叶北朝双季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的实践和探索-安徽农学通报2007,13(4)自2005年以来,池州市贵池区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沿江江南双季稻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贵池区针对双季稻生产上存在的优良品种更新速度慢,优质高产安全生产技术不配套和生产效益低等问题,以选用优良品种和优质、高产、节本、高效和生态安全栽培技术规程为重点,通过建立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示范推广新品种和配套技术规程,以提高双季稻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8.学位论文史中美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性分析——基于陕西眉县的实证研究2009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在20世纪末实施的一项宏大工程,是以恢复植被、保护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国土利用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建设工程。该工程涉及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全面调整,而保证政策目标实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参与此工程的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最终使农村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都发生良性变化。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问题,不仅关系到工程成果的实现和巩固,而且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11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工程实施的成果如何,能否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以国家级的退耕还林县——陕西省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定量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问题,以期为政府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首要目标,因此本研究首先对该工程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显著,73%的受访者认为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此外,本文利用CVM法对农户进行生态林维护的支付意愿进行了定量分析,农户户均年支付意愿为69.37元,退耕还林工程所带来的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1261.1万元。在实现生态目标的同时,退耕还林工程的另一目标是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本文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存在较高的瞄准效率,那些种植成本比较高、质量相对比较差的地块容易被纳入退耕还林计划;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均未达到显著效果,对非农就业收入几乎没有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没有达到政府预期的效果。项目期末,如果政府停止补贴,退耕户很可能因为收入来源单一而复耕,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令人担忧。为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有必要优化补贴发放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退耕还林工程的补偿标准的计算基础,变经济成本补贴为生态价值的补贴机制,更好地调动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性,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生态补偿9.会议论文许晓鸿.孙传生.孙玥.张瑜.林晓平.陈亚军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2006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水土保持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属性在不断强化,加上2004年农民固定负担的两工取消,昭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正步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秀彬研究员在参加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过程中提出,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定位,应该实现从水土流失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转移到流域综合治理上来.这一转变,意味着投入机制、治理方略、治理标准及规范的一系列调整.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多年来,全省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对于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生态环境恶化,对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要求.为此,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向水利倾斜的重大政策,做出了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和加速实现农田水利化的两个决定.省人大还相继出台了《水土保持条例》和《农村水利管理条例》,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动农村水土保持与农村水利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水利和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对抗御水旱灾害,从根本上改善我省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系统,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在面临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仍不失为一条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好路子,在此我们从新农村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结合吉林省东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探索.10.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