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句:(一)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基本形式:1、“……者,……也”。例: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者也”。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3、“……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4、“……,……也”例: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5、“……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1)、斯是陋室,惟吾德。(《陋室铭》)2)、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例:1)、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三)还有一种情况是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根据上下文,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王安石《伤仲永》)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主要有:1、省略主语例: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例:1)、可以(之)一战(《曹刿论战》)2)、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4、省略介词例: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2)、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例: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三、倒装句1、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这有两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时人莫之许也。”(陈寿《隆中对》)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3、定语后置。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例2):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处在偏远的江湖间(不在朝廷做官)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1)、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例:2)、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例:3)、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1)、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例: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例: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例: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常见文言文句式“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1、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2、用“为”“为……所”“于”等标志词语表被动句。a“为”表被动例: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b“为……所……”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c“于”表被动例: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文言文翻译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选。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5、“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6、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六册通假字汇总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高兴、愉快。2)公输盘不说(《公输》)说(yuè):通“悦”,高兴、愉快。3、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没有。5、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6、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8、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通“贴”9、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1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13、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14、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通“屈”,弯曲2)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理屈。15、1)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横着2)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17、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通“举”,选拔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通“欤”,语气助词。1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1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曾:通“层”2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21、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往返。22、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鸣声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24、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25、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26、1)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穿2)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穿27、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2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29、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30、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3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3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首发。3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3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3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36、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伸张。37、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38、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39、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圉:通“御”,抵挡4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1、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4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43、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4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4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46、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4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4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49、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50、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一词多义汇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