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县志(农业局部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通海县县志(农业局部分)1978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送审稿)2006-6-20-----2009年5月2概述在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和广大人民的努力下,1978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的通海农业,是通海县农业史上变革、转型和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发生重大改变,从生产队的集体化、“大锅饭”,变为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自主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了最大的调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是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打破了“以粮为纲”的长期束缚,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多种经营,广劈增收渠道,农民的聪明才智得以不断展现,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逐年有所提高。三是效益为中心的商品市场观念,取代了自给自食的小农意识。农民生产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售和多拿经济收入。逐步形成了我县的烤烟、蔬菜、柑桔、禽蛋、肥猪的商品率都在50—95%之间;我县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行销国内一百多个大中城市,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3产品营销大户因应而生。而群众主食的大米80%左右依靠省外市场解决。四是品种更新加快,优良品种得到有效推广。种植作物和畜牧养殖种类从多乱杂,变为种植上以蔬菜、烤烟为主,养殖上以生猪、蛋鸡为主;品种的应用上从以本地种为主,变为以适宜我县自然条件、国内外市场畅销和精加工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为主;生猪、蔬菜实现了与国内外优良品种的接轨。五是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的格局。不但蔬菜、水果、花卉均有年种植上数十亩的农户,而且全县形成或基本形成了叶茎菜、洋葱、萝卜、辣椒、柑桔、烤烟等几大种植片区;千家万户养猪、养鸡的历史,被养殖上百头、上万只的专业户、大户、公司所取代。六是农民经营人才崛起。农村中的一批“小贩”和一批适应性快的新人,几年内成为了蔬菜、水果、肥猪、鸡蛋运销、加工的大小“老板”,成为了带头致富和带领千家万户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主力军。七是新的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的公司和服务组织不断诞生,有的还成为了国家、省、市、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组织因应而生,“农民抱团闯市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专业化、产业化联合经营、4共负盈亏,为我县新时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组织模式。八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各种农业基础性项目不断展开,以暖棚、钢架、滴灌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排灌自如,沟、水、路、水泥田埂配套的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运输等条件得到不断优化;以蔬菜、花卉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鲜、加工冷库和交易市场基本形成;无公害产品基地、养殖小区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起步良好,农产品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和外在质量,开始进入同时讲究内在质量的时期。所有这些变化与全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从粗放的数量型变为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致的,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是一致的。27年的农业发展状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继续解决温饱的阶段。时间是1978年至1984年的6年。这一阶段虽有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展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有始于1980年4月,完成于1983年的我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但各方面的指导思想总体上还是延续了“以粮为纲”,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主要成效是:粮食单产、总产快速提高。19年全县粮食单产公斤,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8176.19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经创历史最高水平,解决了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二是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增收渠道的阶段。时间是19855年至1997年的12年。指导思想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小春多拿粮,大春钱粮一齐抓,”和“粮猪安天下,烤烟富万家”。目的是在解决吃饱穿暖后有钱花的问题。期间烤烟、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增长。其中:烤烟从1978年的20093亩,总产326.74万公斤,中上等烟比例%,收入万元;1985年的58763亩,1033.41万公斤,中上等烟比例56.5%,收入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102024亩103171万公斤,中上等烟比例74%,收入万元;蔬菜从1978年的17259亩,增加到1985年的38044亩;1997年的41595亩,8861万公斤。“粮食综示区”、“中低产田改造”、“红旗河改造”、“烟区道路建设”、“养猪现代化示范县”、“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县”等工程项目的开展,水利化、机械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玉米在县财政连续几年年投入100万元,全力普及山东掖单类杂交玉米及其种植的一套科技措施后,面积、单产、总产成倍增长;烤烟推行一整套优质适产的科技措施,连续10多年获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肥猪出栏数、出栏率上升到全省前列;蔬菜实行“南菜北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3元,比1985年的382元增2151元。家庭开始有余钱,电视、洗衣机、收录机进入了普通家庭,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三是实现市场导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6入阶段。时间是1998年至2005年(及其以后的若干年)。指导思想是实现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及“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品牌兴县”。具体思路上:2003年前的5年是“稳定粮食,巩固烤烟,抓死蔬菜、畜牧业两大产业,积极培植发展经果、花卉、食用菌等特色农业”;2004、2005年是“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品牌兴县”。七年间,应用农业产业化的理念,重点发展了蔬菜、畜牧两大新的支柱产业,均取得了突破。其中:蔬菜的面积、总产、收入都成倍上升。2003年达187834亩总产51422.43万公斤,现价产值33408万元;畜牧业在力保肥猪出栏20万头左右的前提下,禽类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出栏241万多只,产鸡蛋1565多万公斤;烤烟年种植保持在7.5万亩左右,中上等烟比重迅速提高,烟农收入、财政收入出现明显回升。以玫瑰和康乃馨为主的花卉产业,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也有了新的进步。粮食则出现了面积、总产下滑的局面。1978年,全县农业人口181103人,耕地总面积197710亩,人均1.09亩;作物总播种350843亩,复种指数177.45%;其中粮豆287940亩,单产257公斤,总产7382.51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408公斤;粮经作物比例8.21:1.79;肥猪出栏33779头,出栏率41.5%;农业不变价总产值3419.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77.9万元,占68.2%,林业产值33.5万元,占1.1%,畜牧产值383.8万元,占12.4%,副业产值618.77万元,占18.1%,渔业产值5.8万元,占0.2%。经过27年的发展变化,2005年全县农业人口235949人,增加30.28%,年增加2031人;耕地总面积166755亩,减少30955亩,减15.66%,年均减1146亩,人均0.7亩;作物总播种342256亩,复种指数205.2%,提高27.8个百分点;其中粮豆77927亩,单产391公斤,总产3050.12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129公斤;粮经作物比例2.3:7.7;肥猪出栏208499头,出栏率183.9%,肉类总量2285.62公斤,禽蛋产量1565.85万公斤。农业不变价总产值8928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8098万元,占65.07%,林业产值1120万元,占1.25%,畜牧产值28877万元,占32.34%,渔业产值1192万元,占1.34%。1978年全县社员人均分配收入104元,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54元,人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一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一)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历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在“三农”发展中最重要、最有效、最受欢迎的政策。其最大的功绩是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公意识充分的调动和树立起来了。8因为这一政策的贯彻执行,我县“三农”工作和全国一样发生了历史的巨变,农村社会经济、农民的生活质量、精神文明水平得以逐年提高。我县在贯彻执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政策方面,大体经过了试点、示范、普及、完善、深化五个时期。试点期:一是推行“五定一奖”责任制阶段:1978年9月,县委在黄龙、东风两个大队12个生产队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推行以联产承包到组为主的“五定一奖”责任制。即在生产队统一领导下,进行统一计划、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定耕地、产量、产值、定公分和化肥、农药到组,超产奖给超产部分的30%,减产赔减产部分的10%。同时,相应地建立了大队、生产队干部的岗位责任制;改基本口粮加工分粮的粮食分配办法为按工分分配加照顾,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年全县粮食产量达7360.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953.5万公斤,增14.9%,社员口粮平均266公斤,比上年增加2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348万元,比上年增加194万元,增6.1%,社员分配人均104元,比上年增加4元。二是推行联产承包到组责任制阶段:1980年4月,县委工作组在九街公社团田大队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度几个问题的通知》。全县6个人民公社,61个大队,539个生产队,开展了土地分类工作,按温暖、干旱、一般、9温凉四类地区综合测产和收益情况工作,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基础。是年实行联产承包到组责任制的队331个,农业包成本的队182个、副业包成本的队56个。全县粮食产量达7069万公斤,比上年增加94.5万公斤,增1.26%,社员口粮平均279.5斤,增加2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114万元,比上年增加380万元,增10.2%,社员分配人均134元,增加18元。农业产值比1978年增9.5%,林业增1.03倍,畜牧业增23%,副业增20.9%。三是山区、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方实行“大包干”责任制阶段:1981年年全县共有15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2.66%),1211户、5807人实行了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即:纳古大队的7个生产队,六街大队第6生产队,改水沟大队第2、4生产队,团田大队第6生产队,象平大队第3生产队,观音大队第6生产队,落凤大队第10、11生产队。这些生产队地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吃粮靠救济。1981年15个队粮食总产达146万公斤,比上年增加13.4万斤,增10%;人均251.5斤,增23斤;经济总收入124万元,比上年增18万元,增17%,人均213.5元,增31元。示范期:1982年,全县山区到坝区逐步实行了联产承包到户责任制,群众称为“大包干”。即将土地、耕畜、大农具按人口承包到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包交国家征购、派购任务和集体提留。农民有经营自主权,责任明确,利益10直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年全县实行“大包干”的有114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20.1%,出现了2380户带头勤劳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的重点户、专业户。全县粮食总产量达8035.5万公斤,经济总收入达5712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5.6%和25.7%。普及期: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全县农村普遍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是年6个公社,65个大队,504个社,总农户48991户,总人口187506人,耕地总面积187666亩。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48236户,承包面积176996亩(田127154亩、地49842亩)。承包果园564户,4608亩;承包鱼塘191户,1637亩。承包期一般为3年(1983-1985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占99.8%。是年遭受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从5月初至7月末才下雨,全县28个坝塘干涸21个,湖水从15000万立方米,下降到1000万立方米;造成粮食减产2668.5万公斤,减收24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