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期末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和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2.人口增长模式类型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高低”高高低“过渡型”高低高“三低型”低低低3.三种模式的特点和时空差异人口模式特点原因时间差异(世界平均)地区差异“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工业革命前生产落后的原始群体过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又分为两个阶段:自然增长率上升阶段和自然增长率下降阶段)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社会发展快、青年人推迟结婚、生育观念变化工业革命完成后发达国家4.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较明显,世界95%人口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5.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正在向“三低”模式过渡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第二节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经济因素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政治因素我国上世纪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建设农垦兵团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以色列建国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返回故土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生态环境因素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后,当地居民迁离原居住地其它因素家庭、婚姻、性别、年龄等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地质因素(各种自然资源的种类与数量,淡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科技水平;人口素质2.合理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优劣;资源;地域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负相关)3.区别:①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物学意义的“生存”问题;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来考虑②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合理人口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它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③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合理人口容量”④合理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功能分区功能区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低价较低,污染少我国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目前住宅区出现了中高等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中心商务区(CBD)一般位于交通便捷的城市中心部位建筑物的高大稠密,中心商务区的人口流动大、昼夜差异大商务区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人口流动量大工业区集聚性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导致集聚,又因为环境保护、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2.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例:北京(2)经济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功能区分化的最主要原因(地租价格)(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城市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4)行政因素——城市规划对功能分区的人为干预(政府的城市规划)直线类型直线形状特点反映内涵商业直线最陡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的影响较大住宅直线比较平缓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的影响较小工业直线最平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不明显3.城市规划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小城镇地域狭小,工业、商业、居住各项功能混杂分布4.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城市规模及城市的大小,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达方式。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其服务功能就越强。特别是特大城市,其服务功能范围往往超出所在区域,辐射到邻近区域乃至全国。第二节城市化1.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主要反映: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地域的转化过程(城市建设用地扩大);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3.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发展中国家已构成世界城市化的主体)(2)大城市趋势明显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所处阶段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发达国家大多处于后期阶段早高缓慢(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晚低快5.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商业住宅工业地租水平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土地利用(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400万人以上)(4)出现巨大城市带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水、噪音、垃圾的污染等表现原因危害空气污染交通、工矿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消耗矿物能源,排放废气等空气污浊,影响人体健康;与降水结合形成酸雨等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等影响动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健康原有生态环境变化城市发展改变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等破坏生态平衡,物种消失地面沉降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下沉,塌陷,建筑物倒塌,地下水质恶化(2)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3)城市住宅问题住房紧张(4)城市社会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发展1.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例:世界古代文化源地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达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城市在滋生的形成与发长过程中,深深地打下了地域文化的烙印,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2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有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类型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影响农业类型、作物种类地形影响农业类型、作物分布、机械化程度等(平坦—种植业;山地丘陵—畜牧业,林业)土壤是农业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的肥力影响作物品种和产量水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成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条件社会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原林业、畜牧业场频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保鲜,冷藏的技术)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其他农业生产技术改进等(科技—优良品种的培育、机械化耕作、化肥等,劳动力,地价)2.农业地域类型:原始迁移农业:仍存在于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刀耕火种”)人口增长使其频率加快,生态失衡,造成环境问题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持续耕种,自给自足,不需常蓄水,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及亚热带干旱的地区,饲养家畜现代混合农业:以营利为目的,商品产业,发达国家,机械化程度高,人力使用少,和城市市场及工业有密切关联例: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业农业生产特点区位形成条件1.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商品率高2.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两种生产方式互惠互利,在时间上互补、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1.自然条件优越2.交通运输便利3.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扩大农业,砍伐森林;放牧过度,草原退化成沙;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过度使用农药第二节工业区位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原材料钢铁工业,制糖工业等对原材料的依赖性高(2)运输条件(3)市场需求市场往往位于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及附近地区(4)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技术上的特殊优势和才能(5)环境条件如矿泉水场(6)其他因素动力、政策等2.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主导因素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原材料运输原材料成本较高,原材料不便长距离运输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果或水产品加工厂市场需求运输产品成本高,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家具厂,印刷厂,瓶装饮料厂,食品厂,石油化学工业动力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炼铝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加工厂,电子装配厂,制鞋厂技术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集成电路场,精密仪表厂,卫星厂,飞机厂2.工业联系与集聚节约运费,减少劳动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环境污染小工业集聚的主导因素: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3.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破坏污染环境,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废物任意排放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区第三节地域联系1.地域联系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品贸易2.交通运输:主要分为铁路:适中长度的运输公路:短距离运输运费低,门到门航空:快捷水路:长距离运输运费低管道:只运物4.通信: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电信通信利用电磁系统。5.商业贸易:对内商务称为商务,对外商务成为贸易世界贸易额中发达国家占多数6.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水路交通:城市多因水路交通而兴,在重要的江岸渡口,两条河的交汇处(武汉—长江&汉江)等,城市多沿河流带状分布(2)铁路,公路:火车汽车的问世,使城市及而沿交通轴发展(3)综合交通:放射形网状分布7.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方式:商品交换大都在沿江海地区,铁路和公路沿线及水路交通枢纽的便利地带(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驾车购物成为主要方式,因而大型综合市场等都配置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城市中心道路狭窄,汽车拥堵,停车位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2)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的锐减、土地盐渍化2.全球三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马尔代夫,图瓦卢)原因:大量燃烧矿物质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大量砍伐树木危害:海平面上升、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各国经济结构变化(2)臭氧层空洞:原因:人类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危害:危害人类身体(白内障)、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3)酸雨:原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危害:河湖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影响植物;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生产力水平主要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关系史前文明水平较低,发展缓慢改造环境能力微弱适应自然农业文明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业技术发展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改造自然工业文明发展速度惊人人地矛盾恶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高效水平人口激长,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互相协调2.中国古人的人地关系思想:老子“以人何天,而绝非以天合人”3.工业文明期间: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超过了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度环境污染的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自净能力4.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现了偏差5.可持续发展:含义:既要满足当先人类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发展是前提。6.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和途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