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二三分册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分册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开始农耕生活;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意义:这种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2)姜寨遗址的特征:以血缘为纽带,内向型的聚族而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3)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为主。(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夏朝和其具备的国家的基本特征:设官职;军队;监狱;刑法。(2)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文献:《礼记·礼运》:“大同之世”“天下为公”——“小康之世”“天下为家”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与夏朝吻合。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甲骨文的发现解读和殷墟的发现,使商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2)青铜时代:商朝处于青铜时代。出土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商朝青铜器的特征: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和地位的象征;而动物纹饰,认为这能与祖先神灵沟通以庇护其权财。(3)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实事状况,为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2)封邦建国体制: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将同姓诸侯分插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功效。影响: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2)周公“制礼作乐”文化的内容:礼——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音乐、舞蹈、史诗、歌咏;礼强调贵贱有别,乐倡导上下和同,从而维护周朝的社会稳定。2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经济领域: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促使了农业经济的提高;空旷生地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开始出现转让或买卖;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领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并由西周“封邦建国”到秦朝实现中央集权大一统。文化领域:面对社会转型,“士”开始活跃。他们出于不用的角度和立场,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百家争鸣:面对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士”开始活跃。他们出于不用的角度和立场,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先秦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儒学为春秋孔子创始。他提出“仁”的核心观念,为“礼”输入了新内涵。“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之后的孟子主张“仁政”;荀子则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法家兴于战国初。他们提倡“法治”,倡导功利主义,主张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道家以老子为始祖。对现实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有深远影响。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2)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三公九卿制度:中央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郡县制度: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3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滥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刑罚残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和民怨沸腾的局面。(2)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3)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中央官职、地方郡县制度,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略有所改:汉政令宽简舒缓,秦朝急切苛刻;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2)布衣将相之局:战国以后,世卿世禄制受到严重冲击。汉朝的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形成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3)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黄老之学是以道家为主,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符合汉初民生凋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安定的意愿。(4)文景之治的内容:文景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倡导以农为本,减轻田租;有废除秦朝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这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文景之治”。第9课汉武帝时代(1)汉武帝“有为”的主要表现:政治方面:汉武帝设内外朝制度,内朝起用亲信近臣,成为宫廷决策核心,从而加强皇权,裁抑丞相职权。创设“刺史制度”,特派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建议,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武帝的执政原则为“儒表法里”。民族关系: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战争,解除匈奴对北边的威胁。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实质:“儒表法里”第10课东汉的兴衰(1)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其统治的30余年间出现了“光武中兴”景象。(2)王朝衰败:东汉后期之所以迅速衰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豪强势力演变为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庄园自给自足、徒附劳动、家兵部曲、官宦世家)4■外戚、宦官、士大夫等政治势力相互角逐,造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和政治腐败黑暗。■黄巾起义后豪强以镇压起义为名起兵夺利,酿成了军阀大混战,东汉名存实亡。第11课割据与分裂(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奠定三国之势;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孙吴。三国鼎立割据最终形成。(2)北方人口的南移:东汉末年的中原战乱使北方人口被迫南迁长江流域。人口流动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也使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南方,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和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3)三国为了增强实力大力发展经济,促使了区域经济的新发展。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蜀汉诸葛亮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推动煮盐、织锦;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孙吴发展水稻、丝织、冶炼、制瓷;促进造船技术;促进东南山越与汉族同居共耕。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1)南北朝政权的更替:西晋短暂统一五胡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匈奴、鲜卑、氐、羯、羌)南北朝时期(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朝:宋——齐——梁——陈)(2)孝文帝改革:十六国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共处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进入高潮。措施:经济——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推动农业发展;政治——在地方基层推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全面汉化——为了摆脱守旧势力的影响,它迁都洛阳,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采用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和法律;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影响: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融合是双向的,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缩小差异、增进团结、促进统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1)隋唐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李渊(高祖)称帝,建立唐朝,都以长安为都城。(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创于隋文帝时,唐朝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5内容: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讨论军国大事。实质: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增强的产物,三省宰相集体议事、互相牵制,个别宰相难以擅权。(3)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军功授爵;西汉——察举制(品学);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以后——科举制(考试成绩);特点: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把持选举大权;隋唐以来,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1)唐蕃关系:唐太宗接受吐蕃赞普(君主)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在历史上传为佳话。(2)贞观之治: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3)开元盛世:唐玄宗开元年间(714—741)。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4)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统治后期,怠问政事,宠信佞臣,政治腐败;节度使拥兵自重,爆发安史之乱,社会经济受严重破坏,唐朝由盛转衰。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的全盛: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唐朝西部疆域拓展超过汉朝,安西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粟特人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长安是国际大都会。(2)东亚文化圈: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日本先后十几次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并在政治、经济、法律、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效仿唐朝,予以吸收融合。6第三分册复习提纲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2)文官体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教训,宋太祖接受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宋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3)科举制: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创:隋朝;健全:唐朝。常设科目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完善:宋朝。进行了科举考试的改革。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宋朝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