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1课(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湖南华容一中杨朝华一、教材简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一课。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它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对以后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二、教学目标定位(一)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的积极性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经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历史比较的学习法。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让学生学会列表归纳法。通过对历史文献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评价。3、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难点分析:1、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主要侧重《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2、认识农民阶级阶级局限性;三、教法简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运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师生互动探究——结论与评价,这一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手段,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2一百多年过去了,天国的大厦已经倾倒。一群来自两广的山野村夫,勇于对抗和挑战高高在上的皇帝,那是何等的气魄!在他们心中,那些满清统治者,不过是阎罗妖。他们构建理想的天国,他们打下了东南半壁江山。虽然结局是被血腥镇压,但是,天国的战士们,给我们流下了太多太多的遐想。让今天的我们,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中华民族近百年苦难的历史,树立忧患之心,激起强国之志。提出问题:中国农民阶级是安于现状、保守的,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会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在广西发生?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声朗诵这一段文字来烘托气氛,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用问题,导入本课第一个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的学习。(二)讲授新课【自主学习】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2、清政府的剥削与压迫(根本原因)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读书,学会从教材中提炼观点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1851---1864年)(结合教材第54页《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与学生来共同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以线索带动重大史实的学习。)(一)前期斗争(1851—1856年)1、金田起义:1851年初,建国号“太平天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2、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4、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设计意图:以线索带动重大史实的学习,通过前期和后期经过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把握教材,增强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的能力。【合作探究】下面是1853年冬天京街头的一张布告,布告前聚满了人。大家都在议论纷纷: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二、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姿弥月喜事,俱用圣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甲说:好日子来啦!乙叹道:咳,完啦!请你根据甲、乙两人的言行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阶级?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分配方面提出的主张有何影响?它有什么积极意义?《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通过创设情境,多重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天朝田亩制度》3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关于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关于产品分配: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基本目的: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核心思想:绝对平均主义评价:A.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B.空想性:一方面,农民是小生产者,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人人平等,实现平均主义,满足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要求。但是,“产品归公”的规定又超越了小私有者的本性,生产产品的多少对农民来说并没有实际的好处,所以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另外,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一直处于清朝军队的包围之中,军事斗争非常紧张,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改革。C.落后性: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具有落后性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多重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培养分析材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探究学习】关于天京变乱——由盛世转衰材料一、太平天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新兴宗教的政治理想,也就是建立一个“人间天国”。这个“人间天国”实际上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神权专制国家,实行的是神权统治的君主专制政体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材料二、洪秀全说“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材料三、在天京,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天王不问朝政;东王外出仪仗千人;韦昌辉“常贩货物以营利”。这种皇权思想严重脱离了群众,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天京,各王通过家族,亲戚等关系,结成自己的小集团,相互猜疑,矛盾尖锐。根据材料分析内讧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关于《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项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产生背景社会经济主张联系4评价(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2)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教等方面,具体内容见书。(3)评价A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B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此它的实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一直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也未能真正推行。C革命性三、太平天国的失败【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冀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但一自妖军贿买洋人,以攻我军,我朝连续失城失地,屡战屡败,我军无力抵档,末日快到了。”—《洪仁玕自述》引文中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太平天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失败原因:(学生讨论失败的原因,然后总结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启示: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农民运动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那么究竟谁能来振救中国的劳苦大众呢?为下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行的近代历史的探索打下伏笔。四、太平天国的意义和教训创设情境: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以后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探究分析来解决重点: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三)自我检测1、下列对太平天国性质叙述正确的是(A)A.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B.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C.是一次反帝爱国农民革命战争5D.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2、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是(C)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B.当时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势决定的C.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D.太平天国内部尖锐斗争决定的3、《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D)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4、知识拓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江泽民调查你身边的农民面临怎样的问题,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农民问题,课后写一篇调查报告。设计意图:1、巩固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2、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转变,如何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一直是我苦苦思索而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太平天国运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何更好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