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澄海华侨中学11-12第二学期高一历史阶段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前提条件的是A.双十协定保证了人民民主权利B.政协会议形成了党派协商原则C.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D.北平和谈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2.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种宪法都体现了A.“人民主权”思想B.“三权分立”理论C.卢梭“社会契约论”D.向社会主义过渡3.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赛福鼎·艾则孜被选举为自治区委员会主席。其根本的法律依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是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5.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一工作会议上说“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②建国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③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7.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C.提出了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8.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三大改造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革”时期9.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做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B.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10.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订,井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A.税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第2页共6页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11.中国进入法制化社会新时期的标志是A.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B.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C.1982年宪法的颁布D.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的颁布12.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建句话的背景是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3.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A.国家统一B.所有制问题C.民族关系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14.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15.20世纪90年代束,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成熟条件是①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②中国国力增强③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④16.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l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17.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B.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C.宣告“冷战”开始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18.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美国停止战争赔偿计划。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19.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知道这攻会议是A.德黑兰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开罗会议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的社会矛盾第3页共6页2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A.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扩大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起平坐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D.发展中国家放弃了彼此间的合作22.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两极格局的瓦解23.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的“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指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24.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前世界25.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中,与约瑟夫·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挤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从某些维度看,“单击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接近形成2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的增加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日、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互相隔绝的地区27.20世纪60年代,一位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代表曾谨:“小国管理着小河岸边的美丽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却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恰当的是A.小国和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互相制约B.第三世界尚不足以使大国行动受到制约C.小国的发言权已取代了大国D.第三世界国家虽大量加人联合国,但并未改变国际社会强权政治局面28.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一边倒”的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新中国的企图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C.新中国以安理会五个成员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29.右图是一幅珍贵的新闻照片。名称为《乔的笑》;人物是中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地点是在联合国大厅。照片拍摄的时间和反映的事件应该是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D.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的最显著的成就是A.加人世界贸易组织B.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D.参加亚太经台组织第4页共6页二、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第5页共6页(1)材料一是在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的历史图片,请你判斯,他研究的主题应是什么?请你对材辩一的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逐一作简要说明。(12分)主题:“冷战”或“两极格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2)战后初期,美苏两国能够各自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征?(4分)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强大。特征: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抗)(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图1向图2发展趋势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4分)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苏联解体,俄罗斯力量增强。(4)1991年苏联解体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征?(2分)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增强。(5)结合以上探究过程,归纳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分析影响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8分)过程:战后初期形成两极对峙世界格局,20世纪60、70年代,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增强。因素:大国综合过来的消长,世纪各国经济的发展,大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等。澄海华侨中学11-12第二学期高一历史阶段考试班级:____姓名:__________座号:__分数: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选项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选项二、非选择题(40分)(1)材料一是在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的历史图片,请你判斯,他研究的主题应是什么?请你对材辩一的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逐一作简要说明。(12分)(2)战后初期,美苏两国能够各自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征?(4分)第6页共6页(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图1向图2发展趋势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4分)(4)1991年苏联解体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征?(2分)(5)结合以上探究过程,归纳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分析影响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