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MicrosoftWord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复习提纲临清一中朱秀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2.主要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家天下”的局面形成。(2)中央的行政管理制度: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3)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1.分封制:(1)目的:巩固统治。(2)对象: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3)主要的诸侯国:齐、鲁、燕、晋、陈、宋、卫、杞、楚等。(4)受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受封诸侯的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的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6)评价: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③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作用(动摇和瓦解):①原因: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②表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东周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2.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之间的矛盾。(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③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②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和体现。宗法制是分封的依据和准则。3.礼乐制度:(1)目的: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2)定义: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的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3)作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具有浓厚宗族血缘关系,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既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专制色彩;政权、族权、神权相结合;继承性和发展性;森严的等级。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背景:1.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集权的政治制2度开始萌芽。2.秦国经过上扬变法后,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定都咸阳。二.形成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的称号,皇帝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家天下)。2.中央官制:(1)内容:三公诸卿。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2)评价:分工严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以皇权为中心。官吏不世袭。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1)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2)影响: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评价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3.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造成君主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特别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闭关锁国,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汉朝:(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对抗朝廷(中央政府)。(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王国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藩镇割据)(1)原因:第一,藩镇势力的强大。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第二,中央政权的削弱。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唐王朝。(2)表现: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3.北宋:(1)措施:A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B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C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B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3祸根。4.元朝:(1)内容: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中央直接管理,全国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影响: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二府制。1.汉朝: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内外朝制度。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3.唐朝三省六部制:(1)内容: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评价: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元朝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1)形成和发展A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评价:A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B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①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②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设置: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确立。③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机构。42.清朝:设立军机处:(1)背景:A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B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2)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①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跪受笔录,上传下达。②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经历了怎样的进程?其演变的特点是什么?答:(1)历程: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再到汉初郡国并行,直至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稳定下来。(2)特点:伴随着中央与地方矛盾,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严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概括秦至明清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过程,说明其演变的趋势。答:(1)过程:从秦汉丞相位高权重到隋唐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从宋代分割宰相权力再到明代废除丞相制度。(2)总趋势:在君权与相权的权力之争中,通过分割相权,不断地加强君权,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说明了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3.科举制是怎样形成发展的?你如何评价这种选官制度?答:(1)形成发展: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封建统治者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评价: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但到明朝后科举考试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希腊文明产生的条件1.地理环境:以海洋为依托。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希腊人被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2.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型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3.政治条件:希腊城邦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8世纪----6世纪。(2)特点:A小国寡民;B独立自主;C直接民主;D主权在民(人民主权);E法律至上(法治);F轮番而至;G兵民一体。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1.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1)背景: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对此非常不满,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2)内容:A根据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5权力越大。B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F废除债务奴隶制。(3)评价: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建立(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1)内容:A建立十个地区部落;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C组成十将军委员会;D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2)作用: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2)五百人议事会职能进一步扩大。(3)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监察与司法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4)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5)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三.评价:1.积极作用:(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2.局限性:(1)奴隶主阶级的民主。(2)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3)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东轮的隐患。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罗马法的发展过程1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①原因:习惯法的弊端;平民的反抗斗争。②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了《十二铜表法》。③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④影响: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3.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4.万民法:①原因:罗马帝国向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②作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5.《民法大全》:①形成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了《民法大全》。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二、罗马法的作用1.维系统治:(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2)有利于调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6了帝国的统治。(3)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2.影响后世:(1)是欧洲历史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