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涵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社会性:①人文现象的分布式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②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性:①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括了区域研究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综合性: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人文环境本身是一个综合体。3.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寻求贵金属、香料和贸易市场的欲求扩展领土和开拓殖民地的政治意图向东方传播基督教的热忱4.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分类文化的特点:继承性、阶段性、民族性文化的分类:①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②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的发展,不随物质文化变化而变化。③精神文化:文化整体的核心。(价值观、思维观、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信仰)。5.当代国际人口的迁移特点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亚非拉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6.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的生物性人力资源的时限性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性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两重性人力资源的增值性7.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原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工商业中心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8.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布局特点粮食作物是世界农作物中种植最普遍的作物。从大洲看,粮食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上,一些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大国,如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作为食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和玉米等。这些作物对生长自然条件的要求不同,所以种植布局也不尽相同。小麦的分布:小麦在世界粮食作物中居首要地位。它的播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除南极以外,遍及世界各地。小麦是一种温带作物,在27~57°N和25~40°S之间分布最为集中,有如下几个分布区:①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②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③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④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水稻的分布:水稻是生长在温度较高,水分较充足的亚热带地区的作物。集中产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地带,特别是该气候带的大河三角洲、江河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印度的恒河流域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玉米的分布:玉米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可以在世界大范围内种植,各大洲高温多雨区产量更高。玉米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其次为中国。9.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假设:⑴孤立国中唯一的巨大城市位于沃野平原的中央,周围为其农业腹地,平原被未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与外界完全隔绝。⑵城市是腹地多余产品的唯一市场,并且不从其他区域获得产品供应。⑶孤立国内的交通手段固定为马车(当时无火车、暂假定无通航河流)。⑷腹地具有均质性,即认为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理环境相同。⑸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⑹腹地经营者是追求最大利润并且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的农民。⑺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在这些假设条件下,按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六个农业圈。第一带:自由农作带第二带:林业带第三带:作物轮作带第四带:谷草农作带第五带:三圃农作带第六带:畜牧带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很严格,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找不出这样的地方,尤其是可通航河流和卫星城镇的出现会使同心圆带局部变形。但是杜能学说仍然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在于阐释了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首次确立了对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10.工业发展的扩散过程、路径扩散过程:①为了保持英国工业生产的垄断地位,英国曾制定法律禁止出口机械。直到1825年,这条法律才被废除。②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业生产方式才向世界各地扩散。开始时,其扩散方向是欧洲与北美。路径:向欧洲扩散、向北美扩散、向其他地区扩散11.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地带的名称和分布情况北美工业带: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欧洲工业带: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西欧地区。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①中央工业区②沃尔加工业区③乌克兰工业区④乌拉尔工业区⑤库兹涅兹克工业区日本工业带:工业布局面向太平洋一边。其他国家的工业区:①拉美工业区②亚洲工业区③非洲工业区④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1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自然条件:①地形②气候条件③水文条件资源条件:①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由低廉的原料,多选在原料产地②加工后成本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多靠近销售市场③消耗能量多的企业,大多选在原产地附近④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运输条件好,距远产地进,有保鲜设备⑤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多选在市场地区能源条件:水力——蒸汽——电力市场条件:①生产效益——企业规模——市场容量②生产配件或彼此产品相关的企业要考虑产品市场技术条件:①原材料、能源利用技术②交通运输技术③信息运输技术劳动力条件: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工业发展日益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酸雨是目前做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另一个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13.汽车工业的生产贸易格局特点汽车制造是一项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的机械工业,十分注重规模效益,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料,经济效益也很高,能带动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汽车产业可以说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经济全球化体现最明显的产业。汽车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推出信产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世界汽车市场将呈现市场竞争多极化、传统市场升级化、传统市场升级化、新市场扩大化等特点。世界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将呈现以下几大特征:首先,北美、西欧与日本三大传统市场相互渗透,需要层次升级。其次,以中国味中心的亚太地区、南美地区和东欧地区等新兴汽车市场需求急剧增加。第三,国际汽车市场竞争表现出多极化格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上,世界汽车工业列强既要力保自己在本国和本区区域的市场占有率,又要挤占对方的市场份额,还要应付新兴工业国家(例如韩国、墨西哥)在中低价位汽车市场上的激烈竞争。14.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论点中心思想: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生产布局由原料,燃料费用,劳动成本,运费以及聚集效应等条件的综合而决定。基本论点: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择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运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工资影响可以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15.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技术进步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技术进步带来了工业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技术进步能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16.城市化概念及含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机制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换句话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进程:内部市区的城市化:①城心地区的城市化②中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①对外交同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②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③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①土地利用集聚化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③城市网络化逆城市化阶段(郊区化)(不好的方面:①郊区开发无限制蔓延②私家车大量消耗,污染环境③中心区衰落)机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⒈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⒉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发展史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17.当代世界城市化特征、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中国: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大城市正在形成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18.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的种类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①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城市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周围有城墙包围,其目的在于防守。所以,很多城市在开始时把这个条件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如何利用地理条件以增强其防卫能力。·利用河流:护城河,天然河流中河心岛或于河流汇合处或曲流形成的三面环水的“半岛”型位置。·利用海洋:半岛、岛与内港。·制高点②考虑交通因素·城市与水运的关系:水运比陆运便宜,河流的水运条件优势把城市吸引到河流两岸·城市与陆运的关系:道路的建设,桥梁的建造,铁路的发展,高速公路的修建·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种类(《人文地理学》P220):同心圆模型: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第二带是过渡带,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第五带是通勤带。扇形模型多核模型19.分别举例说明影响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因素20.主要宗教的分布区,宗教在空间的互相影响在哪三个方面主要宗教的分布区: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在空间的互相影响:①和平共处。表示两种观念的平等,并带有相互尊重②竞争。宗教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宗教都处于不稳定状态③排斥。宗教间的排斥是宗教见的相互关系的最普遍形式。21.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形成条件: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特征: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和区域性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经济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具有认识性和非旅游的功能性评价方法: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综合性评价22.旅游对区域经济有何影响,试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述旅游业的经济特征:⑴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它把社会上的物质产业组织起来,向旅游者服务。⑵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它由多种经济部门组合而成,同时受多种经济部门提供服务。⑶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积极影响:①旅游与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在不同的地区所需要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区区位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