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史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史复习提纲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因为很象兽面,所以又叫“兽面纹”。形象一般为横眉裂口、双目圆突,也有的象正面的牛头。纹形多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结构丰满,形象威严。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本是传说中的两种怪兽,饕为贪财者,餮为贪食者。商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逐渐失去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宋代《宣和博古图录》首先使用“饕餮纹”这个名称。帛画艺术:帛画是中国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现存最早的帛画有湖南长沙楚墓中发现的三幅。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五幅帛画,也非常著名。它们可以代表我国两千多年前人物画的水平。帛画的本质是为死者助丧,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为非衣,用以祭魂、安魂、招魂、护魂用,二为巫术辟邪类,往往是死者生前使用的,死后随葬,便于在冥间继续使用。三为描绘墓主生前生活场景的。帛画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巫术辟邪的天界内容,二为模拟人间的像生内容,三为旌幡招魂的冥间内容。帛画反映出楚汉人的世界观,包括天界和神界观、人生和像生观、地界和冥界观。帛画艺术在我国美术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和高度的艺术价值。非衣:帛画的一种。本意为非穿着用衣,似衣而非衣,模仿衣服的外形,本质在于助丧。它在灵堂中高悬祭魂,出殡时高举招魂,入葬后覆在棺盖上安魂。马王堆一、三号墓各出土一幅T形帛画,形状象是短袖对襟长衣,顶端横裹一根竹条,上系丝带,可以张举。墓中有明文记载“非衣一,长丈二尺。”所以知道汉初时这两幅帛画即为“非衣”。另外,《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马山墓帛画,以及金雀山和磨嘴子的各三幅帛画,虽然没有发现有明确的称谓,但从出土情况看,性质都与马王堆T形帛画相同,所以都可以称为非衣。有图像的非衣称为旌幡,无图像的非衣称为旌铭。画像砖: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他时代。画像砖在河南、四川、山东、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都有出土。题材和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及生产劳动等。画像砖不以对物象刻画的细微为趋向,而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的准确。作品具有夸张色彩,风格雄健朴拙,博大浑穆,富有时代特征。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室祠堂、石阕等墓室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宋以后受到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开始收集、研究零散作品,并对地面遗存进行内容的初步考释与介绍。50年代后在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开始综合研究。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发现。画像石的内容主要有反映庄园经济的农耕、收获、采桑,反映墓主人生活的出行、射猎、宴饮、乐舞,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如: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等,神话故事、祥瑞物象如后羿射日、羽人、仙草等。另外各地的画像石内容也各不相同。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平面凹雕、高浮雕、透雕、阳线刻等。院体画:中国画的一种。简称“院体”、“院画”。指带有宫廷绘画风格的绘画。有时候也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五代后蜀开始设画院,宋代有规模很大的翰林图画院,明、清也有画院或功能类似的皇家机构。由于要满足帝王欣赏、宫廷装饰等方面的需要,院体画一般风格华丽、细腻,十分讲究法度,要求形神兼备。题材多为花鸟、山水、宫廷生活等。莫高窟:中国的佛教石窟,敦煌石窟群的主要组成部分。隋代第423窟龛下有墨书发愿文,其中有“漠高窟”3个字,这是关于莫高窟名称最早的记载。在今甘肃省敦煌市中心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州、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凿建,到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经历代坍塌毁损,现存洞窟492个,保存着历代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洞窟中保存着大量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石窟里的主题是彩塑。现存彩塑包括圆雕、浮雕、影塑等形式,共三千余身,高度从10余厘米至30米,均为石胎或木芯。早期内容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以及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苦修、降魔、成道、说法等像。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内容有三世佛、七世佛、弥勒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观音、势至、阿难、迦叶、四大天王、金刚力士、供养菩萨等形象优美,面相丰满。其中菩萨的形象明显开始女性化和世俗化。洞窟中的藻井、门楣、屋顶以及地毯、器物、服饰的装饰也多种多样,有莲花、忍冬、葡萄、百花卷草、折枝花卉、云气、火焰、漩涡、云龙、对虎、三兔、孔雀、以及飞天、伎乐、化生童子等。莫高窟艺术的发展直接受到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间接地受到中亚、南亚、西亚特别是印度和阿富汗佛教艺术的影响,除借鉴佛像的造像格式之外,还吸收了明暗晕染等表现技法。昙曜五窟:北魏和平(460——465)年间,昙曜奉敕主持修建的5个大型洞窟。其中18、19、20窟在云冈石窟中开凿最早。第19窟是这一组洞窟的中心窟,主尊释迦牟尼佛坐像高16、8米,另二身倚坐佛像在左、右耳洞,均高八米。第20窟已完全露天,正中雕释迦佛,着右袒袈裟,结跏趺坐,高13、7米,两侧雕两立佛。云冈石窟开创十起凿建的这5个大窟,窟室多模拟平面椭圆形、穹隆顶的草庐形式,造像面相方圆、两肩宽厚、目深鼻高,佛像衣服质感厚重,多作毛织物般突起的衣褶,带有牧区服装的特点和犍陀罗艺术的影响。造像内容主要为三世佛、释迦、弥勒和千佛。五窟形象可能有肖像意义,分别为北魏太祖至文成帝的五世帝王。顾恺之:346——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二十岁左右就做了大司马桓温的参军。405年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能诗文,精书法,尤工绘画,当时人称他“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少年时在建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光照一寺,一举成名。曾画嵇康、阮籍像,多年不点睛,认为眼睛是人物画的关键,要传神关键在此,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他的画笔法精细、连绵,如春蚕吐丝,被称为“密体”。在画史上,顾恺之与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并称为“六朝三杰”,绘画题材以佛道人物为主,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唐代张怀瓘评:“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传世的画迹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吴道子:约685——758年,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唐代画家。幼年贫苦,曾向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来专攻绘画,不到二十岁便精通画法。后被唐玄宗召进皇宫做了“内教博士”,画了大量壁画。相传他曾和李思训一起在大同殿画嘉陵江山水,李思训画了几个月,而吴道子只画了一天,玄宗称赞他们的画各有其妙处。后来被提升为“宁王友”(官名),改名道玄。他的人物、佛像、鬼神、山水在当时都影响很大,有“画圣”之称,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曾在兴善寺画壁画,长安市的男女老幼都赶来观看,围得水泄不通。他画佛的背光不用任何尺度工具,只是运笔转墨,一笔而成,群众叹为观止。所画的地狱变相图,想象力丰富,满壁风起云涌,鬼神有脱壁而出之感。因用笔圆转,人物衣服如风飞举,故被称为“吴带当风”。传世作品有后世摹本《送子天王图》等。范宽:生卒年不详,本名范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厚大度,被称为范宽,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亦称范华原。北宋画家。早年师法李成、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取法自然,隐居终南山、太华山一带,对关中雄伟景色,谙熟于心,画艺大进。写秦陇峻拔之势,往往顶部多密林,水边多大石,喜用雨点、钉头等皴法,表现树林雄厚的质感。大图阔幅、山势逼人,下笔雄强老硬。和李成、董源并称宋初三大家。传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梁楷:生卒年不详,祖籍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南宋时流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南宋画家。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曾为画院待诏,擅画人物、山水、佛道、花鸟,风格洒脱,简练豪放。号称“简笔”。画人物衣褶用“折芦描”,转折劲利,概括性很强。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用淋漓的笔墨表现了醉仙步履蹒跚的形态,以细致的笔法表现了仙人不屑凡俗的神态。其他作品还有《太白行吟图》、〈六祖斫竹图〉、〈〈秋柳双鸦图〉等,他的画对元、明、清文人画和日本室町时代的绘画有大影响。赵孟頫:1254——1322年,湖洲(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精宫道人。宋宗室,宋太祖之子赵德芳的后裔。宋亡后,因学识广博,声闻乡里,被称为“吴兴八俊”之一。至元23年(1286)被召入都,后来官至翰林承旨、荣禄大夫,死后赠魏国公,谥文敏。赵孟頫博学多才,在书画方面造诣尤深,是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善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兰竹等,技巧非常全面。绘画风格主要学习晋唐和北宋,工笔重彩的人物和鞍马多保持唐人的风范,风格古朴,山水学习北宋,并参以唐法,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构图主要为平远,反映淡泊萧散的文人情怀。和创作相一致,在绘画理论上,提倡古意,反对南宋“院体”中柔美纤巧的画风,强调书画同源,以书法用笔入画,在他的作品《秀石疏林图》中有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的理论主张对后来文人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品有《人骑图》、《红衣罗汉图》、《秋郊饮马图》、《鹊华秋色图》等。他的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赵奕,孙赵凤、赵麟,外甥崔彦甫,外孙王蒙等都善画。董其昌:1555——1637年,明代画家、书法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万历十七(1589)年进士,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号“文敏”。富收藏,精鉴赏,绘画取法董源、巨然、米芾、倪瓒、黄公望,讲究笔致墨韵,曾说:“余画与文太史(文征明)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及,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擅长运墨,追求董源以来的“平淡天真”的格调,水墨山水全以笔墨气势取胜,融汇传统各家,并将书法渗透到画法中,清润明秀,有文人画的显著特点。青绿设色、浅绛设色山水,或鲜润、或沉着,运笔变化异常丰富。画风影响了清代三百年画坛。与其追随者形成“松江画派”。书画理论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传世,所宣扬的南北宗论,是我国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关于绘画流派的理论。传世作品有《昼锦堂图》、《赠稼轩山水》、《岚容川色图》、《林和靖诗意图》等。郎世宁:1688——1766年。清代宫廷画家,天主教耶稣会修士。意大利人,由耶稣会葡萄牙传道部派遣于1715年抵达澳门,取汉名郎世宁,康熙末以画供奉内廷,曾参加圆明园设计工作。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创作丰富,对清代宫廷画影响很大。擅长人物肖像、鸟兽等画科,以油画技法为主,吸取部分中国画特点,绘画效果富有质感、立体感、光影感。传世作品有《嵩献英芝图》、《八骏图》、《百骏图》、《哨鹿图》等。与郎世宁先后供职清代宫廷的欧洲画家还有马国贤(意大利)、王致诚(法国)、艾启蒙(波希米亚)、贺清泰(法国)、安得义(意大利)、潘廷章(意大利)等。南宋四家: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总称。;李唐(1049——1130年),字古,河阳三城(今河南省孟县)人。徽宗时入画院。山水开南宋画院新画风,创“大斧劈”皴法,风格刚健,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等。刘松年,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杭州)人。虽受李唐的影响,但风格清秀。代表作有〈四景山水图〉等。马远,生卒年不详,字遥父,号钦山,河中(今山西永济)人,祖宗五代都是画家。代表作有〈踏歌图〉等。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钱塘(今杭州)人。师法李唐,与马远并称“马夏”。代表作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