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小农经济2、“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赵州桥3、假如你到博物馆去欣赏后,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你认为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和瓷器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呢绒和棉布4、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5、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6、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7、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性8、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A.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B.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D.自然经济并末受到冲击9、关于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②民族资产阶级始终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毫不妥协的革命性④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0、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1、我国工业化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我国工业革命最早始于()A.19世纪60年代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50年代12、美国的著名中国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混战的影响13、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14、下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造成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的是()A.1952年土地改革B.1954年农民入社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15、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A、人民公社化B、大跃进运动C、农业合作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主要是指()A、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C、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17、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B、设立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8、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①中共十二大召开②中共十三大召开③邓小平南方谈话④中共十四大召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9、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是()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C.沿海开放区D.经济技术开发区20、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的事件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中共十四大召开C.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D.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21、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22、对下图中1959年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分析正确()A.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B.完成了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因为风调雨顺,所以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D.材料提供的信息不准确23、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②不缠足运动使妇女从陋习中解放出来③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二、材料解析(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0分,共50分)26.(14分)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三: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简要指出我国当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27.(14分)社会习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和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惫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材料二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春联应出现时间或时期相关历史事件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1953—1956年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食堂巧蒸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①②批林批孔战果辉煌纲举目张成就巨大③④种责任田仓里储量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⑤⑥材料三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的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4分)(2)按要求填写材料二的表中内容。(6分)(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28.(12分)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2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1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2分)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2分)(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分)29.阅读材料(10分)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了利用电报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遭清廷婉拒。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李鸿章则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2分)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历史12345678910111213CACDADBADDACD141516171819202122232425CDBDCADCDCBB26.(1)轻重工业都有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4分)(2)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3)新特点: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6分)27.(1)影响:(4分)①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②改变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③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④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⑤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答对三点即可满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