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一、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1、结绳说《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引郑玄《注》:“结绳为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2、契刻说东汉·刘熙《释名》:“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周礼·地官·质人》:“掌稽市之书契”郑玄注:“书契,取于市场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方亨咸《苗俗纪闻》:“俗无文字,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偷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分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3、八卦说《尚书》伪孔序:“古者伏牺氏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4、图画说5、仓颉造字说《说文·叙》“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二、汉字的形体演变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三个阶段二、汉字的形体演变2、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从篆书到隶书,许多部首或偏旁的形体都简化了,如“水”旁写作氵。了解隶变造成的部首形体变化,不仅有助于分析文字,而且有助于查检工具书。下面是常见的部首或偏旁形体变化例:人在左为亻——伟倾火在下或为灬——然烈犬在左为犭——獲狱艸在上为艹——荼蓝水在左为氵——注灌玉在左为王——琢理手在左为扌——持扶刀在右为刂——割判到(切字不变)(1)汉字部首形体的变化二、汉字的形体演变(2)形体的简省或讹变更多的简省和讹变只出现在特定的文字形体上,如:布——从巾父声(父讹作丆)并——从两立(整体讹变)夜——从月亦省声(整体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雷(畾省为田)→屈(从尾出声,尾省为尸)二、汉字的形体演变(3)偏旁的混同混同是讹变造成的后果。有些原先并不相同的偏旁,隶变以后就混同了。如“服”、“脍”、“朔”看起来都从月,实际上“服”从舟,“脍”从肉,“朔”从月;“责”、“青”的上部分相同,实际上“责”从朿(声符),“青”从生(声符)。1、“六书”的来源《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班固:象形、象事、象意、形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偕声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清代以后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三、汉字的形体构造2、“六书”的定义与汉字构造(1)象形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用简明的线条画出事物的特征来记录反映事物的词语的造字法。如象形字有如下特点:(1)是独体字(2)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部分象形字中有饰画。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甲骨文十二生肖象形的特点:①象形字所表示的词都是名词②象形符号只画出突出事物特征的事物的轮廓。③象形取象角度随意。(2)指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指示性符号表达抽象概念或指称物体中难以象形的部分。指事字有如下特点:(1)是独体字(2)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纯符号指事:加符号指事: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象形字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字的每一部分笔画都与物体形状直接相关;而指事字或者不具备物体象形性,或者虽具备一定的物体象形性,但字所代表的内容并不直接指向哪一具体之物,而是有所转指,而且还存在有某种指示性的标志符号。其次,象形字所代表的内容基本是具体实在的客观物体,大都是名词;而指事字所代表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3)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的象形字合并在一起,意义上加以联系,以显示新的意义。会意字一般表示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比形会意:及休逐牧采戒兵秉兼光走企莫比意会意:劣歪岳甭孬会意的优点是:弥补了象形、指事的不足,可以用各种形体组合成多种多样的字,表达多种多样的抽象概念和各种复杂的意思,所以能产性高。缺点是:意义的构成取决于造字人的主观意图,须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认识。象形和指事是独体字,会意是合体字。降(4)形声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如“虾、烤、裳、吐、杆、氨、理、忘”等字。形旁和声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左形右声:清、松、城、渔、狸、情、描、帽左声右形:功、领、救、战、郊、放、鸭、飘上形下声:露、花、岗、草、笠、芳、窥、景上声下形:烈、忘、警、恭、剪、堡、帛、贷、内形外声:闻、闷、辫、辩、问外形内声:圆、阁、衷、病、赶、厅、近其他:條、修、脩、榖、轂、賸、勝、腾、滕、謄、载、烖、裁、栽、哉、颖、颍、務、赖、徒、徙、鳯、風。形旁的作用1、提示字义形旁最突出的作用是提示字义。形旁和字义的联系有下面三种情况:(1)相同相近关系。“父”与“爸、爹、爷”;“白”与“皎、皑、皙、皓”。(2)属种关系。木——杨、柳、柿、桃、枫(3)相关关系。“江、河、海、洋、激、流、波、浪、涛、汹、涌、澎”2、区别同音字簧、磺、潢、璜、蟥、癀;莱、崃、徕、涞、铼声旁的作用1、指示字音西(xī):硒、牺、舾、粞、栖希(xī):稀、烯、郗、唏、欷眉(méi):嵋、猸、湄、楣、镅、鹛唐(táng):糖、塘、搪、溏、瑭、螗2、区别字形第一,区别同类字。打、拉、抱、抢、按、抓第二,区别形近字。轮、伦、沦、囵;3、类推字音,纠正方音。支:枝、肢、吱、翅、豉。子:字、籽、孜、仔。奴:怒、努、弩、驽。卢:颅、垆、泸、鲈。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局限:1.形旁表义模糊2.声旁表音不一定准确3.形旁、声旁难以辨认第一,形旁、声旁的位置不固定。木:根、柜、枞、桃、柴、架、棠、梨占:站、沾、粘、拈、战、觇第二,形旁和声旁没有明确分工。门:们、闷、扪、钔、闽、闻、问;闺、阔、阙第三,形旁、声旁变形。“哀”:从口,衣声;衷:从衣,中声。“贼”:从戈,则声。声旁与字音的联系:1、表音准确胡(hú):湖、糊、蝴、葫、猢、煳。皇(huáng):凰、惶、蝗、煌、隍、徨、湟、遑。曼(màn):慢、漫、蔓、谩、墁、幔、缦、熳、鳗。2、表音基本准确马(mǎ):妈(mā),吗(má),吗、犸、玛、码、蚂(mǎ),祃、杩、蚂、骂(mà),吗(ma)。廷(tíng):蜓、庭、莛、霆(tíng)挺、艇、梃、蜓、铤(tǐng)。3、不能准确表音工(gōng):缸、肛、扛(gāng),扛(káng),空(kōng),红、虹(hóng)讧(hòng),江、豇(jiāng),项(xiàng),邛(qióng)。少(shào):沙、砂、纱(shā),秒、杪、眇(miǎo),妙(miào),抄、钞(chāo),吵、炒(chǎo),耖(chào)。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除了“考”和“老”二字以外,《说文解字》在释九千多字中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是转注字,许慎定义又过于简略,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理解,因此从古到今对转注的不同解释很多,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根据许慎的定义,转注字应有两个条件:(1)有同一的部首。(2)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不同部首,虽能互相注释,不得叫转注。转注字字例如下:顶、颠:《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又:“颠,顶也,从页,真声”按:“顶”,金文从页贞声,丁、贞上古同音易·大过卦》:“过涉灭顶。”虞翻注:“顶,首也。”《尔雅·释言》:“颠,顶也。”如“问”与“讯”、“杀”与“戮”是一般的同义字,而“木”与“杨”、“福”与“祸”则是有相同部首的“同类字”,均非转注。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字是语言中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据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所要表示的词,“令”“长”即是。假借字字例:“耳”《说文》:“主听也,象形。”本义是耳朵,古籍中假借为句尾语气词,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驴》“技止此耳!”“耳”是“而已”的合音,相当于现代的“罢了”。“耳”本义不废,与假借义并行。假借字分两种:(1)本无其字的同音替代。如:而(2)本无其字的引申假借。如:令、长(有人认为不是假借)。寄托引申义于原字之中。(三)“六书”的贡献及局限“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局限性:•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体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二、“四体二用”说“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倡的,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