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整理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1.培训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服务培训发展的理念。这是能否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提,或说核心要素。2.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原则的显著标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4.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体形式体现的,其中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家庭美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5.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6.职业道德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关系:一、促进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二、调节人际关系和行为;三、赢得职业声誉。7.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热爱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8.职业态度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9.培训师基本业务素质包括:培训项目的开发、管理能力;课程、教材的开发能力;培训评估能力;相应的教学能力。要懂得企业生产管理知识、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等。10.培训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7种):知识创新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理论研究能力、教法应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11.培训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到: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质疑,能够联系工作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2.职业道德守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13.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基本内容(40字):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发展。14.爱岗敬业是做好培训工作诸多因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15.“重视人、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16.创新的过程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是寻找和把握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内在局限和外在局限的过程,也是实事求是的过程。17.职业道德守则对实际工作的作用:一、提高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觉悟和修养,形成良好品质;二、提高培训师自身约束力,以身作则,遵纪守法;三、增强培训师事业心和责任感,尽职尽责;四、增强培训师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水平。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法规解读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修改并颁布实施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原则和基本依据。2.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颁布实施的强制约束性文件。效力仅次于《宪法》。3.《宪法》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4.《劳动法》于1994年7月通过,自1995年1月1日施行。5.《劳动法》第一次将职业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并首次明确提出“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概念。首次明确了我国职业培训活动的法律规范。6.《劳动法》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基本目标: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7.《劳动法》规定,“从事技术工程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而确立了“先培训,后上岗”的法律原则。8.《劳动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职业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要求,也是首次在法律中提出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9.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我国制定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并于1996年5月通过,9月正式施行。10.《职业教育法》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机关实施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专门培训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11.《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2.《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办学机构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主要职责。13.根据《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企业不仅要“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入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而且“不得挪用、克扣职业教育的经费。”14.《职业教育法》中的保障条件有:(1)经费来源,多种渠道依法筹集。目前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生产实习创收、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职业培训基金等;(2)师资建设: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3)设施服务。15.《民办教育促进法》于2002年12月通过,2003年9月正式实施。16.《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17.《就业促进法》于2007年8月通过,2008年1月起施行。该法内容概括为“确立了一个方针、树立了一面旗帜、明确了六大责任、建立了五项制度、制定了十大政策,简称“116510”。18.“确立了一个方针”: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19.“树立了一面旗帜”:公平就业,女性、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进城就业的农民享有同等劳动权利。20.《就业促进法》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规定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了促进劳动者提高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总方针;二是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三个主体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三是规定国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1.《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1年)指出: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应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并列入企业成本开支。效益好的可按照2.5%提取。《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06年),再次重申职业培训费的提取比例,管理方式及用途,并强调要求将一部分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22.职业培训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制定颁布的行政法律,其法律效力具有普遍性,是当前职业培训的重要依据。如《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等。23.《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1年)规定,对在“文革”期间被耽误学业的职工进行补习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的“双补”教育。《决定》具有重要的法典意义,为职工教育和培训发展指明方向。24.《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决定特别强调,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其素质,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该决定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25.《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26.《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27.《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要求,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28.《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06年)强调,要从培养、选拔、评价、激励、使用、流动、交流、保障八个环节入手,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29.规章制度分为行政制度和企业事业规章制度,或其他规章制度。30.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单独或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如《工人考核条例》等。31.《工人考核条例》(1990年)规定了考核种类内容、方法以及考核组织和管理等内容。32.《企业职工培训规定》是1996年,原劳动部、国家经贸委根据《劳动法》、《职工教育法》、《公司法》和《企业法》的有关规定联合下发的。该规定加强了对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指导,并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了专门阐述。33.《职业技能鉴定规定》(1993)劳动部发布34.《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1994)劳动部发布35.《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36.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第三章经济学基本常识1.市场,就是一种商品的买方和卖方相互作用,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2.市场中的商品交换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需求方;二是具有供给方;三是买卖商品均有自身价格和买卖数量。3.需求,就是消费者购买某种消费品的愿望和能力。4.决定个人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一、价格因素;二、收入因素;三、相关物品的价格;四、个人嗜好;五、消费者的未来预期。5.当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时,某种物品的需求量随之减少,经济学家称这种物品为“正常物品”。当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时,某种物品的需求量反而上升,这在经济学上称之为“低档物品”。6.供给,是指商家提供某种消费物品的愿望和能力。7.对供给形成影响的因素有:一、价格因素;二、投入价格因素;三、技术因素;四、预期因素。8.市场机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9.为谁生产:是指为那些掌握更多生产要素的人生产。10.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投入方向。11.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12.市场经济的优点:(1)突出了自由竞争;(2)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的选择与评价,实现资源配置的较高效益和价值;(3)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提倡公平竞争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13.计划经济手段是对市场经济不足的必要补充。14.市场经济容易出现:垄断问题、收入过分悬殊问题、供求比例严重失衡问题、外部负效应问题等。15.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形态中,较为常见的是市场调节机制为主,政府宏观行政调控为辅的混合经济。16.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11种):(1)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规律;(2)互利性等价交换规律;(3)资源主体的自主性规律;(4)反垄断的自由竞争规律;(5)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规律;(6)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规律;(7)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规律;(8)维系有序性的法制原则规律;(9)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经济道德规律;(10)强调比较优势的开放规律;(11)保障弱势的社会保障规律。17.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原则,具体包括: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拍卖、公开信息、公开竞争等方式,实现资源配置。18.资源主体的自主性规律,决定了资源配置过程的三个必然性:一是资源主体具有可以自由进入资源交易的完整的法律地位;二是资源主体以利益驱动为核心;三是资源主体具有完整的选择和支配资源的权利。19.市场在评价和选择资源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效用性标准;二是成本标准。20.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造就机会均等的条件,必须要实现资源获取上的均等性。这些资源包括:信息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准入性资源。21.政府对职业培训的管理由计划时期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管理内容由计划时期的事无巨细转化为立法保障、信息服务和监督引导等。22.市场经济下,培训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化,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同时,终身职业培训已提上日程。23.市场经济下,培训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和培训运行机制两方面。24.国家职业分类、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推进职业培训发展的重要制度。25.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培训,一般都采用产学合作,即理论学习与生产锻炼并举的方式。同时,以社区为中心,开办长短结合的各类培训班。在日本,产学合作已成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26.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7.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有4

1 / 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