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2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一、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下简称西湖湿地公园或西湖湿地)位于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云弄峰北麓右所镇境内,地处洱海源头,是洱源水源的重要源头,属澜沧江水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4″~100°4′56″,北纬25°59′43″~26°2′10″之间,总面积1354.07hm2,湖面海拔1967.8m,平均水深1.8m,最深达8.3m,是一断陷湖泊。湖心有大岛6个,零星岛屿88个(常年水位),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形成了森林—灌丛—农田—湖滨—沼泽—湖泊—岛屿—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重叠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滨—面山结构,包含了区域内景观多样性的所有范畴,构成了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烟渚渔村、岛屿水乡、地热温泉的特色景观构架,在我国较具代表性。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西湖不仅是洱海的重要水源,而且与东湖隔河(弥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2-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万吨,是开展泥炭沉积、湖泊演化、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环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环境维护和湿地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泥炭储量作为高原重要的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洱源西湖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根据西南林学院/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2009年开展的专项科学考察,调查记录到哺乳类动物共有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76种,其中水域鸟类39种;维管植物306种,其中,湿地植物115种。这些动植物中,野菱(Trapancise)、海菜花(Otteliaacuminata)2种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虎纹蛙(Ranarugulosa)、大壁虎(Gekkogecko),灰雁(Anseranser)、普通鵟(Buteobuteo)、大鵟(Butasur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cyaneus)、燕隼(Falconidaesubbuteo)等8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鲤(Cyprinus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barbatu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5种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斑头雁(Anserbern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鸟类。洱源西湖湿地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极具观赏价值的珍稀鸟类紫水鸡(Porphyrioporphyrio)在我国的最大种群分布地,还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此外,西湖出水道为特有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3-taliensis)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区。西湖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了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人文景观,有着浓厚的历史、民俗、宗教等人文资源。岛内居住有4种民族,白族为主要民族,有着白节夫人忠贞不渝的美丽传说;农历六月二十五烧火把、妇女染指甲,农历七月初一放生,七月二十五西湖放湖灯等风俗;本主庙祭祀等宗教崇拜;南昭大理国历史;白族民居及其文化等。二、湿地公园建设情况2009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洱源西湖湿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是以泥炭沼泽、高原天然湖泊及紫水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湿地公园。经过五年的建设,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从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和湿地公园服务功能逐步趋于完善。(一)湿地保护措施落实情况1.加强湿地执法工作。一是加快法制建设。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湿地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洱源县根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的规定,于2014年2月出台了《关于落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的实施意见》,于2013年10月制定《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联席-4-会议制度》和《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定期巡回联合执法制度》。二是加大湿地执法力度。为促进西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建成了两处管护站点共161m2,聘用了西湖湿地管护员5名,购置了湿地执法快艇和巡护小木船,加强日常巡护执法工作。此外,结合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西湖湿地执法工作组,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同,由当地人民政府牵头,县湿地管理局、县环保局、县旅游局、县农业局、县公检法等部门参加,联合组成工作班子,经过维期四个月的联合执法,严励查处了围湖造田、围塘养鱼、非法回填宅基地、违规建筑、采用非法措施捕鱼等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恢复了湿地面积,有效保护了西湖湿地资源,维护湿地治安,提高了社区群众知法、守法的意识。2.实施完成了紫水鸡栖息地保护建设项目项目区位于西湖重点保育区紫水鸡栖息地,主要目标是加强对紫水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项目共投资200万元,补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50亩,种植护岸植物1600株;投放鱼苗500公斤,完成有害物种清理30亩,聘请了两名管护员;建成西湖湿地公园标志碑一座,紫水鸡保育区边界界桩及围栏设施1500米,巡护栈道和门栏500m2,巡护监测用房兼管护点1个40m2,鸟类监测屋1个60m2,同时配置一套科鸟类科研监测设备。通过项目的实施,按照紫水鸡的生活习性改善了栖息地的生境条件,为紫水鸡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觅食、繁殖和隐蔽的栖息环境,加强了对紫水鸡及栖息地的保护、监测和管理。-5-3.外来物种防治工作西湖湿地中最主要的外来物种是凤眼莲和福寿螺,防治工作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2010年凤眼莲大面积爆发,连行船都困难,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召集了县级各部门、社区企业、当地镇、村、组及社区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片落实责任打捞,控制住了凤眼莲的漫延。通过认真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为有效控制凤眼莲的生长漫延,防止再次爆发,专门在西湖社区聘请了6名凤眼莲打捞员,各人负责一个片区,实现“除早、除小、除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4.完善了湿地公园边界设施为有效预防各种蚕食湿地的行为,有利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标明湿地公园边界,在规划的基础上,于社区耕地与湿地的交界地方增加了界桩数量,固定和明确了湿地公园的范围。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解决西湖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科学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2014年5月底,在云南省林业厅湿地办、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编制了《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2014—2018年)》。《管理计划》为把西湖湿地建成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社区参与、旅游于一体,具有高原湿地明显特色的多功能、多效益,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湿地公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湿地生态恢复-6-1.湖滨及汇水面山植被保护恢复在湖滨带保护上,一是加强了对湖滨芦苇、茭草、柳树等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尽量利用和发挥自然湿地过程的作用,提倡非干扰因开素和自然状态的植被重建过程,并选用本地种,采用人工促进措施构建湖滨带生物群落,形成湖滨带水陆生态交错的自然环境;二是对非法占用湖滨带和破坏湖滨沼泽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了搬迁和拆除,主要涉及西湖旅游公司的湖滨旅游栈道以及湖滨村社居民的一些违法构筑物,恢复了湖岸自然状态。加强汇水面山植被保护与恢复。一是实施面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力度,改造林分质量。二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退出面山坡耕地300多亩,根据退耕地立地条件,种植了核桃、梅子等经济林木及云南松、车桑子等乔灌木树种。因面山岩石裸露,土层脊薄,土壤持水性能差,恢复植被非常不易,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五年前相比,面山植被覆盖率有明显的提高,改善了面山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和维护西湖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也提升了景观功能。2.清退渔塘和网箱养鱼在湿地公园开展建设早期,通过政府说服动员并给予适当补偿,全面实施了退塘还湖工程,共清退湖周浅滩渔塘1200多亩;取缔了湖面所有的网箱养鱼设施,恢复了湖面面积和湿地自然景观,减少了水产养殖的污染。3.实施完成西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建成了日处理700吨的西湖片区污水处理场1座、日处理60-7-吨的波中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1处及3.3公里的截污管网系统;建成户用小型”三格式”人畜粪便处理系统820座;在西湖社区建成太阳能中温沼气站一座,富余的养殖粪便由顺风有机肥厂加工处理,有机肥成品优先使用于西湖社区,并在价格上给予优惠;完善了社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及处置系统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制定完善了社区垃圾管理制度,增加了垃圾清运的濒次;利用生物治理措施,在充分考虑食物链及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人工放流增值渔业资源,按适当比例配置各鱼种,实行封湖禁渔措施,通过生物措施来协助水生植物管理工作,减少水生植物腐败导致的二次污染;采用人工疏挖的方式,共疏通出入湖水道约12公里,安排了专人负责水道的日常管理,保障水路畅通;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措施,在西湖周边农地实施生态有机水稻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削减了部分农业面源污染。(三)科研监测1.科研项目为了科学的开展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针对紫水鸡及栖息地的保护和外来物种的控制,开展了两个科研项目,一是紫水鸡生境适应性研究,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掌握了紫水鸡的生活习性以及栖息地各类湿地植物配置和生物量比例对紫水鸡种群繁殖的影响,弄清栖息地生境状况与紫水鸡种群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西湖生态系统容纳紫水鸡种群数量作出预测。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将此项科研成果应用到紫水鸡保护工作中,在栖息地-8-按适当比例配置芦苇、茭草、莲等植物群系,圈养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凤眼莲供紫水鸡活动、觅食,让栖息地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紫水鸡。二是开展了福寿螺防控对策研究,经过对福寿螺危害性、产卵期、生命周期、活动规律的调查研究,发现福寿螺产卵、孵化与湿地水位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实践中可以在福寿螺产卵期前及产卵期后通过人为控制湿地水位,让卵团不能顺利孵化,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防除福寿螺的目的。西湖湿地公园将此项技术应用到福寿螺除治工作中,收到明显的效果。2.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建成西湖湿地公园监测站一处,面积40m2,监测栈道300m,鸟类监测点1个,面积60m2。设置23个湿地植物监测点,7个鸟类观察点,50个水质监测采样点50个,配备了照相机、望远镜、手持GPS、电脑等监测设备。利用科研监测机构设备和技术的优势,与大理学院东喜马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在2014年监测基础上,大理学院提供了与中科院水生植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2009年以来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形成比较完备的2009年以来的西湖湿地生态系统本底资料。2014年以前的水质、水文、气象等监测资料通过购买监测机构服务来获取数据。通过对所有监测数据的认真整理、分析,对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进行评价,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西湖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进行生态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提出可行的湿地保护建议,形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科研监测报告。科研监测相关成果及资料已通过良好的建档制度归档,这些监测档案为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决-9-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持。(四)科普宣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湖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的矛盾与日俱增。洱源县在大力实施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同时,注重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措施,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1.加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