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文明的比较中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初等教育1班李亚伟200911223059摘要:在人类的共同情感、价值观、伦理等作用下而产生的文化,则具有共性。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模式、发展过程等的不同,各国各民族文化又有其特性和特色,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关键词:文化差异、西方文化、中华文明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也必定存在着中外差异。以中外文化差异作为参照,研究中外安全文化的差异,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事业所需要的。由于中外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层次不胜枚举,对其进行比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较者的观点、角度之不同,所得的结论亦会不同。不论古今中外,基本的、总体的人性都是相通和相似的。人都有侧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怯之心,都有七情六欲,都表现喜怒哀乐,都图生而惧死,都有所好恶,都会产生爱恨的心理,都兼有低级的欲望和高尚的情操,也都同时具有面对现实的理智和追求理想的本能,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人类的共同情感、价值观、伦理等作用下而产生的文化,则具有共性。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模式、发展过程等的不同,各国各民族文化又有其特性和特色,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外文化比较所说的是中国同西方一些国家在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我认为中外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们的人文与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起源不同,又经历了相对封闭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所以在对事物的认识和自身的思考方式等方面中外文明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进行一定的比较,从而看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农耕文明时代:1、中国:政治上,中国建立和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日趋繁荣,一直到清朝前期,经济总量处在世界前列;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思想体系严密,传统科技处在世界前列。2、西方:政治上,雅典建立了公民民主政治;罗马建立君主专制下的法制统治。经济上,古希腊除了农耕经济外,工商业经济和殖民经济也迅速发展。文化上,古代希腊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萌发。二、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时期的文明发展特点是以西方文明为主,中西文明不断碰撞交融的历史。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5、16世纪------18世纪下半期)西方中国经济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迅速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外交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由开放走向闭关,失去国外市场资本原始积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厉行文化专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呼声微弱政治英法美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启动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社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科技的总结阶段未产生近代科学结论:中西兴衰异位2,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70年代)西方中国经济工业革命从英国产生向欧美扩展,实现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飞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机器大工业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政治民主化深入。社会主义理想到实践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革命沉沦:两次鸦片战争,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抗:太平天国运动外交借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进行扩张,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确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被迫开放,部分主权丧失,中国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思想自由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到科学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抵抗派)并付诸实践(洋务派),局限于器物层次科技瓦特改良蒸汽机、达尔文进化论等结论:落后就要挨打,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必然战胜落后的农耕文明,客观上推动中国向工业文明的转变。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西方中国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并进入黄金时期但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化特征政治列强之间勾结斗争,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并爆发一战(略)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沉沦:列强侵略加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逐步确立(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等)。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外交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进行资本输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再抵抗到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思想列宁主义(略)维新思想、旧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思想层次科技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电影的诞生结论:这一时期中国尽管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但由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所进行的探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历史进一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和独立。三、工业文明时代:1,1917------1945年的中西方西方中国经济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2,体制的创新调整: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联):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并日益萎缩以四大家庭为首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政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调整瓦解;二战(略)进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井冈山道路思想毛泽东思想产生发展及成熟2,1945年至今的中西方这一时期,中国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民族独立,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舞台上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支政治力量,因此可以与西方文明的发展并驾齐驱,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分成两大线索进行归纳。西方: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网络技术)经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格局: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加强政治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抗----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目前是一超多强中国:按阶段特征分成5个时期,每个时期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内容进行整理形成较完整的中国现代通史体系。时间阶段特征内容1945----1949年解放战争1949----1956年过渡时期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附件2: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1、方式——战国百年变法运动,典型是秦国商鞅变法;2、结果——战国后期和秦汉初期中国基本确立起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过渡表现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时期经济井田制土地国有土地私有政治分封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封国制郡县制官员世袭制贵族任期制官僚思想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侵略的破坏性、建设性“半殖民地”是从主权独立社会向殖民地发展,是历史的沉沦,但这个过渡没有完成,中国最终没有沦为完全殖民地,所以半殖民地的另一半含义是半独立。“半殖民地”引发民族矛盾和民族革命,革命目标是反对列强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殖民侵略的破坏性。“半封建”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但这个过程也没有完成,中国最终没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半封建社会的另一半含义是半资本主义。“半封建”引发阶级矛盾和民主革命,革命目标是反封建、实现现代化。——殖民侵略的建设性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爱国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表现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在技术、作物、耕地等方面的发展;手工业在私营、产值方面的发展;商业在白银、市镇、市场等方面繁荣;②明朝中叶后(1500年后)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文化:明清思想批判;明清小说体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西学东渐开端④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出现民族企业,甲午战后初步发展,一战间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快速发展;⑤政治: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国民政府特征;⑥文化:向西方学习思潮、洋务派教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⑦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与社会礼仪的近代化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3、表现:①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革命的若干问题、三大纲领;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⑥1954年颁布宪法;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1、方式:改革开放、思想解放2、结果:初步确立3、表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③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入世等;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内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政治专制君权(人治)民主法权(法治)思想儒家思想人文主义科技传统科技自然科学社会孤立分散(闭关)整体世界(扩张)这种种问题和中外文化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中外文化之间有着这种种的差异,但在如今这个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越来越深入。民族与国家的接线慢慢被淡化,中外文化的差异在慢慢缩小。通过对中外文明的比较,我们会非常直观的看出来,世界文明虽然有区别,但是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参考文献:①费孝通,《乡土中国》②路威教授,《文明与野蛮》③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