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三、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四、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一目“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要点:1.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2.甲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要点:1.义和团的斗争2.八国联军的侵华;3.《辛丑条约》的影响。五、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情景营造:播放钓鱼岛事件视频资料。简要介绍钓鱼岛事件引发思考观看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导入,用时事政治激发爱国热情过程设计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战争爆发的背景从经济和军事方面结合教材第一二自然段简要分析,注意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2.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结合教材《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用多媒体显示,简要介绍一下过程3.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举条约的主要内容4.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条约内容可以分为割地(领土)、赔款、开埠通商和设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5.结合《马关条约》分析民族危机加深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外国传教士也在中国肆无忌惮地横行暴敛,中国人民掀起了反洋教斗争。1.设问:什么是义和团?他们的口号是什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有何变化?22.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3.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及其影响。4.展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危害。5.义和团为什么会败?有何意义?六、板书设计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甲午战争1、甲午战争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3、战争的结果(二)《马关条约》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马关条约》2、民族危机的加深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义和团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二、学情分析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五、教学或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学生按小组收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有关故事(可根据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各小组抽签分别准备)。2、教师提出思考题:20世纪中国有哪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个思考题是各个小组都要准备的,并且要尽量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3、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书籍名称等查找资料的途径。4、学生课前明确分工,选出组长、发言人,主动查找资料,收集图片、照片、3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制作课件等。组内交流,以便于上课时,能快捷调出所用资料;同时,要设计多种表达方式来归纳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编演历史剧小品。5、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二)教学或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出示孙中山的画像及播放电影片断《辛亥风云》。设问:同学们知道孙中山的哪些事迹?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国父”?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了解历史的真知。(板书课题)(设计理念: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学习新课(1)故事擂台:学生活动:组内指定专人讲述、专人协助播放图片、多媒体影音材料,或表演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第一组:讲述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教师点评:这些史实说明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树立了胸怀大勇的风范)第二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讲述“孙中山上述李鸿章”的故事,讲述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等。(教师点评:这体现了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第三组: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的故事,其中主要是武昌起义的故事。(一边播放武昌起义的录象,一边讲述起义中的历史情节,烘托气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网络展示“武昌起义后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宣布独立的省份,并圈出来。第四组:中华民国建立的故事,如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统帝退位等。在讲故事时,教师要着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历史事件: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最先采取武装斗争的革命方式——资产阶级革命创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或问: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学生要参与表达,要注意交流过多或过少的不足。)引导学生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可用表格、图示或列举法)。1894年,创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1905年,创立同盟会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问题竞答孙中山的名字从何而来?孙中山弃医从文值得吗?什么事件使孙中山意识到救中国只能用武力推翻清朝?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同年发生了什么战争?当时孙中山几岁?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面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是农历什么年?中华民国是哪年成立?哪年哪个皇帝下诏退位?民国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是谁?中华民国推翻了什么政权?它又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加以小结和点评:1、组织规模、领导机构、政治纲领、机关刊物等方面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同盟会。2、孙中山领导下,革命党人愈挫愈奋,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4以于1912年成立。3、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武昌起义形势图”,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已脱离清政府,标志着清政权已土崩瓦解。强调这里的独立是指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不是从一个国家分离出去。4、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3)组织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设计理念: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帝国主义再也无力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它为民族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辛亥革命说成功,也行;说失败,也可以。理由充足即可。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也没有实现,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的。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标要求:(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知识内容目标要求识记理解运用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二、教学目标知识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主力、结果及其意义。能力学会自主预习,学会从图片影视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记忆比拼、巩固反馈进行四步导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五四精神,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三、教学重点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四、教学难点理解并发扬“五四”精神。五、教学方法四步导学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记忆比拼------沙场练兵)\六、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在座的是团员的同学请举手。1、你们知道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节日是哪一天?2、为什么要把这一天定为青年节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中国近代史上这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板书课题)播放视频:(一)自主预习——重温五四5一、北京学生掀起爱国运动学生爱国运动背景①社会背景:的黑暗统治②思想基础:运动的兴起③阶级基础:阶级队伍的壮大○4国际背景: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导火线中国外交失败时间地点年月日地点:运动初期的性质一场以为先导的运动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