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全文](2008-2015)(报批稿)依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20年)》和《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纲要》。序言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具有文化和体验经济特点的“无烟工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技术进步和资源约束推动国际竞争从传统生产要素的范畴向知识、文化价值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消费结构升级和文化功能扩张促使国际产业结构日益向文化与高新技术相融合的现代服务业转型,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文化内容消费、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大大增加,催生了文化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提出“旅游观光立国”的口号,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以文化休闲服务经济为先导的第三产业已占其GDP的70%左右,世界其他各国也大多把文化休闲和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加以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作为适应当代世界产业发展趋势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和体验消费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二是具有“绿色产业”的鲜明特征。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三是具有就业容量大与拉动内需效果显著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增长,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难度大的基本国情特点。四是具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成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连年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预计到今年底,我国人均GDP将达3000美元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文化休闲旅游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面临经济社会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以及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功能和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一、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意义(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云南经济社会特色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云南是一个旅游和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极为丰厚,而少数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省份。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抓住机遇,结合省情特点,着力发展能源、矿产、烟草、生物等重点工业和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55.3%、24.1%、20.6%调整为2007年的18.4%、43.2%、38.4%,城乡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27.7元、130.6元提高到2007年的11496元、2634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贫困人口多,城乡发展差距大,“二元结构”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突出;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不高,就业难度大;四是对外开放度低,投资环境差。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发展思路,这些问题就很难解决。与此同时,云南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旅游资源是云南比较优势最大的特色资源,旅游产业是云南发展空间最大、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从创新实践的角度看,把旅游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来发展,就是抓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抓发展方式转变,就是抓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抓改善民生,就是抓对外开放。解决云南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迫切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在产业选择方面,探索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旅游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就业增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推动旅游产业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大举措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其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高原低纬度的多样性气候、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接壤或近临的优越区位,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产业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初期的加快发展阶段、近10年来的培育支柱产业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1980年以来,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29.9%,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3%,2007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8%,初步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云南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模式等原因,云南旅游产业还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资源与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产业漏损,国际化水平低,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总体来看,尽管云南旅游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旅游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其深层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改革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云南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2015年分阶段最终实现,国际资本流入和沿海产业转移,为云南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周边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把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也对云南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云南唯一的选择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试点的条件具备,云南率先探索对中西部乃至全国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具有示范意义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全省上下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一致,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00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云南旅游业发展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以来,经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在对省情特点和旅游产业特征与功能重新认识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提出开展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试点,把旅游产业培育为全省龙头产业、支柱产业的决定。目前,玉溪、腾冲、大理和昆明世博新区四个旅游发展和改革试点地区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始推进,并初步取得了成效。站在历史新起点上,云南已经具备进行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试点的基本条件。云南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的做法和经验,曾经在全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而目前云南旅游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也是全国共性的问题。因此,云南结合省情,对于特色发展之路的积极探索,不仅对自身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全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思想解放和思路创新为先导,以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把云南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以旅游产业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旅游产业发展与改革发挥示范作用。(二)总体目标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旅游经济规律的政府管理引导、行业协调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旅游发展方式得到显著转变,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游客进出便利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构建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统筹、生态建设、对外开放、民生改善和就业增长的新机制。成为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的试验基地,以旅促农、以旅脱贫、以城带乡的典范,以繁荣旅游经济促进沿边开放、建设和谐边疆的先行样板,和谐平安旅游的示范窗口。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0亿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超过550万人次),年均增长10.19%;旅游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1.1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从2007年(下同)的6.8%提高到10.8%,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力争从12.3%提高到17.5%;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从180万人增长到300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例力争从7.0%提高到10%;主要旅游县市区农民旅游纯收入力争由243元提高到486元。把云南建设成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地,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三)基本原则坚持突出特色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基础设施良好、生态环境优美,充满活力而又具有云南特色的旅游产业和产品结构,以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解放和发展旅游生产力,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把改革、开放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旅游产业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促使旅游市场规则和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竞争力。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旅游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拓展产业链条,提高旅游要素的聚合和产出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增加、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原则。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在法律规范、政策指导、规划控制、资金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市场主体和行业中介组织,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坚持统一规划和试点先行的原则。通过规划指导,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实现总体目标。三、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建设六大旅游区,培育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八大产品,重点抓好“五个一批”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文化建设,强化旅游市场开拓,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推动云南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优化旅游空间布局1、协调推进六大旅游区发展按照“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强化功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巩固提升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完善滇西南大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启动开发滇东北旅游区。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区域布局,努力把六大旅游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互补、要素流动通畅、互赢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2、着力打造五条旅游线路强化要素资源配置,以旅游线路为核心,加大沿途的旅游交通、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及旅游生态环境的统筹发展力度,着力打造以昆明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