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文摘要近年来,民族县域旅游业发展较快,拉动了县域地区经济的增长,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民族县域地区也是充满活力、亟待开发的地方。本文从县域的角度,对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对策。民族县域地区发展旅游,应以政府主导为向导、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优化旅游发展战略、合理规划旅游空间布局、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制定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等,促进民族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技术路线、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介绍了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清原旅游开发现状。第四章对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第五章阐述了旅游产品的开发。第六章结合旅游法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开发的对策。第七章结论关键词:清原,县域,旅游开发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研究1.绪论1.1选题背景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环保产业,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发展速度快、综合经济效益高、产业带动力强、产业前景光明,因此它也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支持发展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旅游业当作国民经济的“推进剂”,居民就业的“发动机”,对外交流的“明信片”[1]。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旅游也成为国内消费的新热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对都市外生活的寻求成为他们调节身心、释放压力、排解苦闷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周末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大中城市边缘小城镇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成为周末度假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走出都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陶冶情操,寻求大自然真山水,在乡村中释放自己,享受那份悠然自得的恬淡,越来越符合都市人的口味。小城镇成为大中城市居民假日首选的旅游目的地,这一发展趋势逐渐引起政府、投资者和开发商的重视,也引发了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热。大中城市边缘的小城镇的旅游开发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对整个区域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吉林西部城市带的结合部,也是吉林、通化及长白山地区与关内的重要通道,是辽宁的“东大门”。南邻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临吉林省梅河口、柳河;北邻西丰、开原,西北邻铁岭;西与抚顺县相连,经抚顺县与抚顺市及沈阳相通。清原的区位特地点,使得发展旅游业成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城乡发展的形象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生态大县的龙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民强县的助推产业。通过对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旅游开发,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1.2选题目的和意义1.2.1选题目的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关联带动性强的产业。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它促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了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农村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当然,旅游业也带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的水平,也使县城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开发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旅游业还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加快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和三大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都市居民在当地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本地区的流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我国的西北、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具有显著优势。其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又给当地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以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旅游开发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评价了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产品开发与布局进行了构想,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对策和措施。从实践上进一步推进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的科学化与可持续化,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本区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清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2.2选题意义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资源是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等构成了当地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因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以当地的独特地理地貌、民族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显性或隐性因素为依据,打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性的旅游目的地。这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2.2.1理论意义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发现,目前对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民族民俗的文化研究、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的相关研究很少,缺乏系统性。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旅游开发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评价了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条件,重点对旅游产品开发与布局进行了构想,并对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当地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的理论体系,拓展旅游开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当前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发展的相关内容,实现旅游活动及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1.2.2.2现实意义本文对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开发进行了分析研究。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位于辽宁省和吉林省交界的区域,地域民族特色显著。多年以来,由于清原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当地旅游发展比较缓慢。基于清原旅游资源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本区旅游业在红河谷漂流建成并对外开放以后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相比,旅游发展相对偏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分析这一区域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这一地区民族旅游深入发展的可行性及障碍,提出清原旅游开发的具体思路和建议。同时发挥清原区位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构建“开发、合作、协同、互动”的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清原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1.3国内外研究综述1.3.1国外研究综述中国行政单位划分的县以及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概念是中国独有的,因此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多,相关文献也很少。相对于县域旅游而言,国外在民族旅游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而且也很细。LiYang,GeoffreyWall,Stephen.L.J.Smith通过对西双版纳的研究,以政府在民族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为主线,认为不同级别的政府都通过对产品、消费和投资的管制,对地方的发展起了不同的重要作用[2]。这也充分体现了,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主导的重要性。政府通过对旅游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为旅游业创造一个健康、稳定、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AlisonJ.Mclntosh研究了旅游者对民族旅游的期望,通过旅游者的亲身体验差异性、了解少数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与众不同之处、获得最真实的感受、能够和当地人交流、旅游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这五个方面,展示了民族旅游的魅力所在[3]。DavidWeaver提出了旅游和少数民族土著居民之间关系演变的六个阶段模型,并结合巴特勒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分析了民族旅游的可持续性[4]。杨异,王晓云将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分为民族旅游者、原真性、目的地影响和目的地管理四类[5]。这四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也越来越细化,多样化。1.3.2国内研究综述中国从80年代初期开始,对旅游地和旅游区域进行研究,此时以全国和省级等大的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县市级层次区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关于县域的研究主要有陈传康(1985)对安徽毫县的旅游资源及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研究,对豪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6]。梁润成等(1986)对河北省沫水野三坡风景区旅游资源进行考察,该景区毗邻北京,交通方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一处开发潜力较大的旅游佳地[7]。刘惕之,杨载田(1987)对湖南省衡山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8]。关炳君[9](1988)对吉林安图县旅游资源的介绍等。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县域旅游资源及分析,较为片面。90年代后,随着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县市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县域旅游研究从此步入正规。此时研究的重点在旅游资源的分析与开发层面,研究的不是很全面。21世纪后,对县域旅游的研究视角更广、层次更新,更具体。从县域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旅游发展模式与战略、旅游扶贫以及县域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民族县域旅游研究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对于少数民族自治县旅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民族县域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高淑美(2001)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是当代世界性新经济增长点的共同选择,加快开发,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增长因素[10]。吴忠军,李友亮(2005)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科学评价是县域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尝试采用“资源要素价值同类资源比较十市场需求分析”三位一体的评价方法,以期对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的评价问题进行研究[11]。焦存志,赵艳梅(2007)提自治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资源的知名度,发挥资源组合的优势[12]。尚清芳、张静(2010)应用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法对县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估,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13]。二是民族自治县旅游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周俊满(2006)从人类学的视角讨论民族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应增强民族价值认同[14]。张培(2006)提出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推动县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发展[15]。薛宝琪,范红艳(2009)提出了实现伏牛山区县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四种可选模式,即生态补偿模式、环境教育模式、社区参与模式和县际联动模式[16]。黄敏,刘洪利(2010)提出县域旅游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旅游环境影响最小化[17]。三是民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战略。徐荣民(2008)提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是县域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县域的实际情况,对县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四个方面:旅游主题形象、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具体旅游战略的制定进行了研究[18]。席宇斌等(2010)引入分析法,提出恭城旅游发展的“1234”工程,即树立一个旅游主题形象、行销两大区域客源市场、打造三大旅游精品项目、完善四大旅游支撑体系[19]。赵波(2011)提出民族地区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统筹考虑生态保护、旅游扶贫与致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及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等战略为目标,加快经济的发展[20]。四民族县域旅游的营销。吴纯渊,杨更生(2006)旅游业发展的好坏,与经济、交通、旅游产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但旅游营销策划是重要的一个原因。通过灵活的营销宣传,打造良好的旅游形象,推动旅游业的发展[21]。席宇斌(2009)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游客行为在节庆策划中的应用,认为民族县域旅游节庆活动需要从文化挖掘、运作模式、基础设施、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运筹谋划此外还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民族县域景区旅游口号设计的策略[22]。黄爱莲(2009)提出了县域旅游品牌的宣传促销工作要突出当地的资源特色和民风民情,要做好旅游总体形象策划与宣传;采用多种营销手段;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建立旅游网上广告宣传、网上招商信息发布、旅游电子商店、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和旅游网络服务[23]。五其它方面。从县域旅游规划的角度探讨县域旅游。丁娟、焦华富(2004)对经济欠发达县域旅游规划中的一些特有问题如客源市场分析方法的独特性以及薄弱的经济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