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梁妍慧朋友们大家好!现在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个专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强调必须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此,报告提出了今后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这个任务主要就是要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还有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五大建设,并且提出了今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六项工作。综合上述战略任务和党的六项工作,我着重谈三个方面的学习体会:1、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在十六大以来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和创新。党的建设作为一项工程包括目标,还要有实现目标的战略方针和布局。战争年代我们提出了要建设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创造了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的一条建党路线。今天执政党建设总目标早在十二大报告当中就明确提出来了: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个目标以后又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总目标提出来了,怎么实现呢?也就是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探索。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在这次十七大报告当中党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战略任务或者叫做总体布局,其中最鲜明和突出的就是“要把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这句话可以说是不同于以往历次代表大会所提的党的建设的这些战略任务。1.1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为什么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为什么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呢?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个重要论断最早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上首次提出的,之所以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主要是由于党所面临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呢?也就是党正面临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还有从封闭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向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转变,简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这个转变需要转什么呢?再进一步就是革命党和执政党到底有什么根本区别,这种区别在党的建设上又呈现出哪些鲜明的特征,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因为这种区别才使执政能力建设是根本建设的依据。第一,党的任务发生了变化首先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区别是党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执政前党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夺取政权,为此党这个时候就要努力提高掌握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能力与本领,也就是要提高打仗和夺权的本领,这时候需要这样一方面的能力和本领。执政之后党的根本任务变了,不再是夺取政权而是巩固政权,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所以任务变了,就要求执政党努力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本领,而不再是打仗和夺权的本领,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第二,党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其次党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政党最基本的功能可以用八个字表达:利益表达、利益综合,这是任何一个政党最基本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执政前政党履行这种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功能,它的侧重点或者说主要方面,主要是要用阶级斗争的观念来分清敌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不能搞阶级妥协和调和,也就是在执政前我们突出的是政党的什么功能呢?叫做阶级斗争工具的特点,要斗争,不能够搞阶级调和。在执政条件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就是阶级和阶层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执政党这时候就要照顾整合方方面面的利益,照顾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要把这些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人的差距和矛盾要调和起来,整合起来。这样政党的功能就突出的表现为整合的工具,这是社会整合的工具。为此就要求执政党必须要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还要具有民主协商,协调不同人(的能力),还要具有引领全社会共同价值观,统一不同思想价值观念的能力和本领,所以执政后主要强调整合工具的功能,而不是斗争工具的功能了。第三,党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最后党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不执政的情况下,党和国家政权是对立的,受到了统治者的残酷镇压;成为执政党以后地位变了,由过去受国家权力的压制和围剿变成了国家权力的主人,掌握政权了。这样政党和国家权力的关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受压迫变成了国家的主人,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善于运用政权,并且通过政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以党代政,因为这样弊端是很多的。为此就要求执政党努力学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本领。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掌握和利用好政权这个优势,如果没有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本领,那就是以党代政,就会产生很多弊端。上述执政党和革命党的若干区别,根本点就在于政党手中掌握了国家权力,也就是执政,执掌政权了。由于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导致党的建设的工作重心就要从过去着重提高推翻政权,夺取政权的能力转向着力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要巩固政权,要治国理政。而执政能力建设正是政党掌握并运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治国、治党的能力,所以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1.2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的建设的主线(第一个论断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这个论断是在2006年6月份胡锦涛在建党85周年讲话当中首次提出来的。先进性建设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根本的、永恒的主题,从马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开始,一直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到我们今天都是把先进性建设作为共产党建设的一个根本、永恒的主题。现在要分析的是先进性建设和党的其它各方面建设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说它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过去曾经创造过着重在思想上建党这样一个独特的建党路线,也就是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今天应该在哪方面着力建党呢?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应该怎么认识它呢?先进性建设不是某个专项建设,不是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某个专项,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建设所能够涵盖的,而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建设的综合体现。具体来说就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方面都有它各自特定的内涵和范围,相互之间不能够替代,不能够去掉一个。然而它既有特定的内涵又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这种相连性不仅表现在相互之间缺一不可,互为补充,思想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也离不开思想建设,也包括作风建设,它们是缺一不可,互为补充,这是第一个相连性的表现。同时还表现在贯穿这几大建设始终的,把它们融为一体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包括先进的理论,先进的组织体系和先进的成员等等。各方面建设只有围绕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这个核心,才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才能够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所以先进性建设是各个建设的核心或者叫做中心、主线。然而先进性建设又离不开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等这些具体的建设,必须以这些建设为依托、为载体、为形式,先进性建设和其它的建设就是这样一种内在的关系和联系。综上所述,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来的),表明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共产党应该怎么样来执政,它的规律性东西有了深化了。先进性建设的提出表明我们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有了较为全面的提高和认识,也就是自身建设当中先进性建设和其它建设到底是什么关系,自身建设的规律我们有了较为全面的提高和认识。上述两个重大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就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的战略任务或者叫总体布局,也就是前面讲的,确立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执政党怎么建设,也就是执政党建设的战略任务和总体布局。2、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建设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推进党的建设,首先要立足于执政党建设的特点和要求,转变在战争年代和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党的建设的某些观念与做法,比如刚才前面讲的在任务、功能和活动方式上等等。与此同时还要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与要求,转变在单一经济增长观条件下所形成的党的建设的某些观念和做法。比如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唯GDP”到全面来看待成绩,因此可以说党的建设要改革创新,应该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要用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来统领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第二个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党的建设。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建设有以下两个问题或者两项任务是当前重点要把握的。2.1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掀起一个全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各方面建设创新的源泉,对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全党是创新党的建设的关键。十七大报告很明确的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包括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重大方针。对此全党必须努力学习,深入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它制定的依据,包括历史和现实理论的依据。只有认识和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它的制定依据,才能够指导工作和行动。学习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识为什么当前要选择这样一条发展的道路。因为90年代末以前基本上走的是单一经济发展的道路,按照单一经济增长观的发展道路走下去,为什么今天行不通了?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也就是胡锦涛说的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接下来分析一下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新的历史起点具体是指什么。从时间跨度上来讲,这个阶段性特征或者叫做新的历史起点主要是指本世纪头20年,也就是从2000年到2020年,叫做本世纪头20年。从经济指标来说就是要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比2000年翻两番,所以现在讲的翻两番不是指总量翻两番,而是指人均GDP翻两番,大致就是3000美元左右。从国家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当中难以避免和必经的关口。什么叫关口呢?在这个阶段将会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摆在面前,如果对这个阶段的矛盾和特点认识清醒,举措得当将是黄金发展时期,反之如果认识不清醒,举措失当,那将是矛盾凸现时期,所以胡锦涛在报告当中多次用了“两个前所未有”,就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他说机遇大于挑战,如果认识清醒的话就机遇大于挑战,如果认识不清醒,举措不得当,反过来可能就是挑战大于机遇。下面具体分析有哪些新的矛盾和新的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有以下四个问题特点:一、比较优势降低了什么比较优势呢?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90年代末,这个时候利用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原材料,这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推动了经济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把它概括为“三高一低”:依赖“高投入”,投入大量的人力,还有“高消耗”,消耗大量的资源,第三个是“高排放”,排放很多污染,第四个叫“低效率”,“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发展的动力源使我们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也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代价是什么呢?就是环境的恶劣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今天发展的瓶颈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已经走到了尽头。举个例子,目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大概是18.21%,而邻国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4%以上如此高的森林覆盖率。他早就不生产一次性筷子了,但是他却大量的使用。从何而来呢?97%依赖进口,早先是从韩国、印尼和南非等国家进口一次性筷子,为此韩国付出了“木材资源枯竭”的代价,于是他(韩国)停止了大量的出口。日本开始转而寻找新的进口源,90年代初日本商人开始在我国东北建厂子,以后就开始大举进军,所以到目前为止97%的进口一次性筷子当中,有99%是从中国进口的。我们在普及生产筷子厂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也付出了和韩国同样的代价,就是“木材枯竭、水土流失、环境恶化”这样的代价。这种靠资源大量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难以为继,所以要求我们要转向一条依靠科技,依靠知识,依靠人才资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