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创造统计分析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六月听取国家统计局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大力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如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能写统计分析是对统计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写好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职能的本质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统计分析的影响力是实现统计价值的要求。因此,做一个称职的统计工作者,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统计分析水平,追求统计分析效能的最大化。•几十年不变的统计分析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跳出原有的条条框框,使统计分析、报告能够与时俱进、更深地贴近社会各界的需求,真正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更好地发挥统计优质服务的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一、开展统计分析的必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县域经济全民创业化的到来,作为社会经济信息主体的统计工作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一是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统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包括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方面。如果统计人员不在分析研究方面下功夫,不能创造统计工作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最终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真正完成统计工作任务的。•二是统计分析是现实工作的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各级领导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我们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经常的数量方面的反映,又要求我们对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实质问题、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一篇好的统计分析报告,将对领导决策起重要作用。二、统计分析存在的一般问题•1、缺乏分析的单纯数字罗列•统计分析离不开统计数字语言的表述,但统计分析报告绝不是单纯数字的罗列和堆砌。统计分析的特点在于运用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但这绝不是说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资料不分轻重,不分主次,硬塞进分析中去。充实的材料,深入的分析,明确的观点,可行的建议是一篇好的统计分析报告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般地讲,统计分析不是对统计报表作解释性的说明。当然,有的统计分析报告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需要使用较多的统计数字(比如现象的依存关系等),这是允许的。此时,最好用列表的方法,将相互联系的数字列出,再作分析。•2、重点不突出,分析方法单一•影响事物发展变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统计工作者在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或某一个专门问题进行分析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问题逐一进行详尽深入地分析。有些分析材料把对某一问题的所有的影响因素都罗列出来,不但不能把问题说清楚,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反而会给读者一种不知所云如坠雾里的感觉而致使分析的质量大大降低。实际上只需要分析一、二个或三、四个主要原因就够了。•一篇统计分析报告,抓住重点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多种方法是必要的。多种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但可以将分析引向深入,而且还可以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就容易流于一般化。•3、缺乏典型材料的补充•平均分析法是分析研究现象总体水平和一般规律的主要方法。综合平均数字在统计分析中应用很广泛。但平均数有其局限性,它往往掩盖了先进与落后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统计分析时,绝不要局限于运用几个综合平均数字,不要拘泥于仅仅依靠手头掌握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而要善于运用分组法和平均法进行分类,找出最突出的问题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单位或现象,要善于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调查和搜集一些典型材料作为补充,增加分析的说服力。•4、建议提得不具体不实际•一篇统计分析一般都应有材料,有观点,有问题,有建议。有的统计分析尽管也有建议,但所提建议太笼统、太空泛。比如,某厂在分析了某月的生产情况,指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如下建议:“一、加强企业管理;二、建立健全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三、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四、降低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中带有一般性的问题,究竟提什么办法?怎样解决?要提出具体实际的建议,为领导决策实实在在地当好参谋。三、统计分析的“四个不能”•(一)指导思想上不能一味求稳•统计部门习惯了小心翼翼做人,谨谨慎慎做事。数据不准确全面不能提供,认识不深入透彻不能分析,往往是求准、求稳,“不打无把握之仗”。为了避免言多必失,而因噎废食,不发表自己的高论。结果造成统计分析报告平平淡淡、不痛不痒,在服务对象心目中可有可无,统计部门的地位可高可低。•1、对“数据求准”的理解•统计部门一直信奉“统计分析报告采用的数据要准确可靠”,但由于数据被干扰严重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因此束缚了分析报告写作的手脚。始终坚持追求数据的准、实、全,这在理论上是应该的,但在实际中很难做到。即使从纯技术的角度看,零差错也只能是理论上的追求。“数据准确”的含义有三层,最高一层是符合实际,中间一层是吻合趋势,最低一层是能够可比。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力求数据准确的前提下,就不必为了求准怕错,使统计分析报告无从下笔,而是应当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2、对“分析求稳”的理解•统计部门在对事物规律研究把握不深入、不全面的情况,一般不轻易拿出书面性的分析报告。过于求稳,担心承担分析失误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部门职能的发挥。一方面,对具体情况统计部门没有承办部门掌握实,对全面情况统计部门没有领导了解全。当统计部门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有了十足把握时,恐怕大多数人也有了准确的认识,这时统计部门的分析就变成了“马后炮”。只有在认识过程中,统计部门根据掌握的情况,提供(也许不十分成熟的)决策建议或者预警,统计分析服务才会有意义。•另一方面,统计工作职能的规定性,决定统计不是决策本身,永远是决策的参考。统计部门必须认清自己的参谋身份,敢于及时发表见解,充分发挥助手作用,而不要怕说错,干扰了决策。事实上决策者想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可能影响决策的声音。哪个领导也不会相信参谋的意见每次都是正确的,领导水平高于参谋之处正是反映在,在各种建议中能够正确地选择最佳。如果统计部门的每一次意见建议,都成为最终的决策,那么统计部门就不是参谋,而是领导了。如同统计调查允许出现一定的误差率一样,决策咨询也必然能够承受一定范围的失误。所以统计部门在认为自己意见正确但又没有绝对把握时,也可以尽管提供参考,不必把决策者的责任强加于已。•(二)主题选择上不能具有局限性•统计分析要紧跟形势发展、赶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抓住重点、热点、难点,进行调查研究。比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就要反映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形势趋热时,就要对经济形势做出分析判断,在领导发现问题之前做出预警预告。•统计分析报告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向高层次努力。党政领导的水平总是高于统计部门的,低水平的文章很难引起反响,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读者。统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统计服务水平,统计部门不能自降身价,必须树立信心。统计部门要自觉进行“换位”思考,与领导合拍共鸣,才能写出受欢迎和重视的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工作者既要熟悉、掌握党政近期工作目标、总体思路、工作部署、具体要求及出台的各种政策、采取的各种措施等,又要时刻注意理论界的新动态、新观点,关心国内外时事形势和政策变化,加强新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聚焦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不断向高水平奋斗。•(三)取材论证上不能只重数据•传统的统计分析报告从头到尾全是数据的堆砌罗列,即使有不多的文字分析,也是就数字论数字。一方面脱离实际,反映不出实情;另一方面缺乏定性,发挥不出作用。•1、数字太多。•统计分析报告一贯过分强调用数字说话,既不生动又缺乏表现力。甚至用大量篇幅赘述统计表,分门别类地将各个项目数据逐一道来,面面俱到,求全求尽。篇幅冗长,内容重复,反而令读者不知所云。•统计分析报告的数据要恰当运用,简洁有力,选用最有典型的,以一当十。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例说明问题,往往比一串串枯燥的数字更有说服力,更生动、形象、具体。用“一脚”和“一屋”来反映人均绿化面积的那篇文章,我们许多统计工作者知道,那样的比喻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统计人员要真正经常深入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挖掘那些零散的、杂乱的,但有价值、有线索的东西。然后进行去伪存真的筛选、归纳、精炼,使分析报告丰富翔实、血肉丰满,避免抽象、笼统、平淡。•2、分析不够。•传统的统计分析报告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面,偏重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在统计分析报告三要素中,较注重前两项的“现状分析”和“找准问题”,而对“提出建议”要求不够。致使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进度性、常规性统计分析报告,相对而言,能够概括事物发展规律、揭示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本质特征的分析报告少之又少。•新时期决策者的业务水平都相当高,反映在统计知识上,对数据的敏感性、理解力以及加工、归纳、整理能力非常强。简单的数据分析对他们没有什么意义,开发和利用统计数据的一般方法也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要求统计分析报告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找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针对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有的放矢,对症施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建议、新措施。这样的统计分析报告才能给领导以新的启发和感悟,才能被领导重视,才能进入领导的决策。•(四)表述形式上不能太过严肃•很多人将统计分析报告视为公文或准公文,限制了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使分析报告形式呆板、风格严肃。•统计分析报告不属于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十类十五种公文中并没有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也不具有指令性作用,所以统计分析报告不应当太庄重。•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程序不必固定,方法可以多样,形式应当生动。分析的目的不同,报告的章法也就不同,没有僵化的模式。新颖活泼了,能够引人入胜,令人爱看爱读。•统计分析报告必须有感而发,把作者的情绪传递给读者,争取读者的共鸣和兴趣。作者痛心地对待问题,才能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作者喜悦地对待成绩,才能给读者带来鼓舞。“白开水”似的一篇分析报告,会让人觉得文章死气沉沉、作者无动于衷,读者自然也就提不起精神。现有的许多分析报告不仅谈不上引起读者的震撼,反而到确实常常让人昏昏欲睡。•统计分析报告数据较多,文字简朴,容易使人感到单调枯燥。适当地运用抒情描写,能使叙事说理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句达到生动、精彩的表达效果。多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感人程度。四、提高分析质量必须苦练基本功•1、在分析研究水平上下功夫•这是提高统计分析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称职的统计工作者,不但要具备搞报表、数字的能力,也要具备运用统计数字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应该要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要经常注意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经济研究的新动态;•其次还要掌握比较系统的统计理论知识,熟悉有关统计制度的统计方法;再次要有组织调查和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了解经济工作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经常掌握有关经济情况和动态;最后还要懂得企业生产管理基础知识或财务基本知识。•2、在搜集整理统计资料上下功夫•提高分析质量要在搜集整理统计资料上下功夫。写出好的统计分析,需要综合的统计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及良好的写作训练,有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锻炼过程。但是,仅靠此还不够,还必须重视统计分析的资料准备,善于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养成良好的资料准备习惯,做到有备于先,有备于常。•不但要搜集统计数据资料,还要搜集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领导讲话、报刊文摘、基层素材、政策文件、典型资料等等;不但要从上到下组织统计系统信息资料,还要横向联系加强同业务部门及兄弟县市统计部门的信息交流。可以说一篇好的统计分析没有充足的准备单凭报表是写不出来的。•3、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提高分析质量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要使统计分析有所创新,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也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全面统计数字对掌握全面情况是很重要的,但报表的综合指标一般只能反映某一时期事物发展的结果,反映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