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2《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认识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独……,何也……”“固……哉”“安……哉”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3.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疾病、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等,并进一步掌握实词活用现象。4.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5、理解感悟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2.参照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方法1.注重背景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2.以“义”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3.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4.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当代英雄人物画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并学习第一部分,明确写作中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这些人的姓名吗?由多媒体显示当代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赖宁、孔繁森等人的光辉形象。现在请同学们再列举出几个历史上的不朽人物(历史名人皆可,答案不拘一格)。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物。他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会越来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因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正是要介绍一些这样的英雄——《五人墓碑记》。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1.根据注释①②了解有关情况识记重点(多媒体显示)①选自《七录斋集》。七录斋,书斋名。②五人墓碑:建在苏州城外虎丘前面山塘大堤上。2③张溥,字天如,明代太仓人,文学家,曾组织应社、复社,讥评时政,声势很盛。④天启年间,魏阉专政,杀害贤良。天启六年,宦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民愤,发生暴动。本文即记述这次反抗阉党的斗争,抒发了对“激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⑤周顺昌,号蓼州,明末吴县人。附资料内容: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人。祟祯进士,授庶吉士,诗文兼长。与同里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都要亲自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人,富于正义感。天启时与陈贞慧等初创“应社”。于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作。文章收集在《七录斋集》中。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州,明末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任文选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调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所以,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因此,深受人民爱戴,“民深德之”,而被阉党所不容,被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天启五年(1625),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在家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魏的孙子。在谈话中,他切齿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于是被革职。周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苏州织造李实伙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应天巡抚毛一鹭相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周顺昌也被逮捕。天启六年(1626)三月,周顺昌被逮捕到京,虽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追谥忠介。暴动纪实: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抱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市民马杰也一路敲着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的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和沈阳也上前仗义陈词,缇骑恼羞成怒,拔出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集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举剑击打沈、杨。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同缇骑扭打起来,额部受伤。市民见此.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当场毙命。颜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理直气壮。七月中,苏州城内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人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事后,为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使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也“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后来,熹宗死,魏忠贤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烈士。一夜之间,魏忠贤的生祠被夷为平地,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明神宗以后,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对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他们以原吏部官员顾宪成为首,修复无锡东林书院(原白鹿洞书院),聚众讲学,议论朝政,形成“东林党”,并把顾宪成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3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制成楹联,悬挂于书院大门两侧。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执掌朝政,党羽遍及天下,形成阉党。魏忠贤的擅权,激起东林党人和朝中正直大臣的反对,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的罪行,遭到阉党的残酷迫害,一些正直人员也被“株连”。明朝统治更腐败混乱了。魏阉伏诛,东林复盛。在朝的东林党派已达到政治目的,逐渐放弃原来的主张,但和宦官残余势力的斗争仍在继续。后江苏太仓人张溥、张采等继续在东林书院讲学,组织“复社”。明帝国灭亡之后,“复社”人物在江南反清斗争中,不少人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幽默的墓志铭1、英国约克郡牙医约翰.朗的墓碑上写着:“我一辈子都花在为人填补蛀牙上头,现在这个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进去啦。”2、美国佛州有一个墓园的墓碑上写着:“这里躺着我们的安娜,她是被香蕉害死的,错不在水果本身,而是有人乱丢香蕉皮。”3、一对夫妻为出生两周便夭折的孩子这样写墓志铭:“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三、诵读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3.录音跟读:进一步体悟文章的气势与激情。四、学习文章1.研习内容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愤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明确: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另外,“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的作用。问:既然文章开篇便点明“五人激于义而死焉”。按一般规则该讲他们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了,但作者却按下不表,而是写建墓情况,给读者留下悬念,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文章继续蓄势,承第一句“颂扬”之义,通过对建墓经过的叙述,继续扬“颂扬”之情。文章由“死”而“葬”,由“葬”而“立石”,这不仅仅是单纯叙事,而是富褒于叙。请想,“葬”不是由不肖之徒、匹夫所为,而是由“贤士大夫”们“请于道”“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并在墓门立石“旌其所为”,既是对“五人”为义而死的高度赞扬,同时又4暗含着对比。“五人之死”与“魏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比,可谓爱憎分明,尤其是最后一句“呜呼,亦盛矣哉!”用一个充满激情的赞颂采收束上文,继续蓄势。同时,反跌下文,引出对比。问: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对比内容:(板书或多媒体显示)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人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问:以上两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内容要点。明确:交代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一组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并点出建墓之址,意味深长。2.指导翻译注意语气词的翻译,译出文中的语气,并落实字词:“葬、盛、徒、疾病、已”。提示:应鼓励学生自己翻译,自行纠错。3.巩固练习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根据注解试译三至六段。2.思考:“激于义而死焉”在文中有何作用?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三、四段,领会文章富有感情色彩的叙事特点,品味作者独到的行文方式,做到结合注释顺利的翻译文章,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也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临刑壮举。我们知道,谭嗣同是有机会逃生的,但他却走向了刑场。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去洗亮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继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临刑豪语,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描述的是同样壮烈的豪杰之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段,去感受一下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二、同学们齐读课文三、四段三、研习课文三、四段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两段的内容。明确:不必强求一致,但应注意要求点明时间、人物、事件。叙述顺序自由安排,具体情节可以发挥,教师要给予鼓励。2、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5明确: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州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3、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丁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明确:周公被逮之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动,触怒了东厂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