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人墓碑记》课前预习案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3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教学重难点】积累掌握主要的文言实虚词、词的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分之世”,必须“为分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等。2、写作背景: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针砭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天启六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颜佩韦、马杰、杨念、沈杨、周文元(互不相识,前四位与周顺昌也互不相识可谓“激于义”),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3、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是用来记叙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文字。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4、根据文意划分层次:2第一部分1-2: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第二部分3: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部分4: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第四部分5: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5、重点实虚词解释(C)第一段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4、以旌其所为。5、亦盛矣哉第二段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3、慷慨得志之徒4、其疾病而死6、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7、况草野之无闻者欤8、独五人之曒曒:第三段: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3、缇骑按剑而前问4、抶而仆之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6、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7、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第四段:1、呼中丞之名而詈之2、颜色不少变3、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第五段: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3、素不闻诗书之训4、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5、且矫诏纷出6、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所株治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第六段: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3、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4、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5、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6、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7、安能屈豪杰之流8、人皆得以隶使之9、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10、亦以明死生之大3《五人墓碑记》课堂教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课前检测】(C级)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去今之墓而葬焉2、其疾病而死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4、缇骑按剑而前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6、买五人之脰而函之7、人皆得以隶使之8、安能屈豪杰之流9、亦以明死生之大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4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6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三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1、敛赀财以送其行2、独五人之曒曒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4、颜色不少变5、非常之谋难于猝发6、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翻译下列句子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自主学习】(C级)一《五人墓碑记》通过对比赞颂了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对比的?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开放探究】《五人墓碑记》中生于编伍之间,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个人,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谈笑以死。“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请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有关历史人物,思考“生还是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问题。(写周记上)【有效训练】(C级)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激昂大义,蹈死不顾.顾:顾惜B、且矫.诏纷出矫:假托C、而又有剪发杜.门杜:堵塞D、亦以明.死生之大明:使……明白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除去B、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旌:表扬C、呜呼,亦盛.矣哉!盛:盛大,隆重D、安能……发.其志士之悲哉发:抒发5《五人墓碑记》课后拓展案班级姓名学号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把他们打倒在地)B、吴之民方痛心焉....(正感到很痛苦)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D、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缇骑按.剑而前按.诛五人B、发.五十金发.其志士之悲哉C、卒.与尸合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D、素不闻.诗书之训况草野之无闻.者欤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请于.当道C、且立石于.其墓之门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下面文句中加点词语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一项是()A、穷饿无聊..,追购又急B、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D、将请罪于君,则君不许..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去今之墓.而葬焉(2)北虽貌.敬(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4)安能屈.豪杰之流(5)予分.当引决(6)道.海安、如皋(7)抶而仆.之(8)亦以明.死生之大A、(1)(3)(6)/(2)(5)/(4)(7)/(8)B、(1)(3)/(2)(4)/(5)(7)/(6)(8)C、(1)(5)/(2)(7)/(3)(6)/(4)(8)D、(1)(8)/(2)(7)/(3)(6)/(4)(5)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资政殿学士行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B、维场帅下逐客之.令佯狂不知所之.者C、予之及于.死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D、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7、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因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耳。毋效楚囚对泣!”颜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案上有素膀①,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6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暑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谁将出?”众怒,哄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①牓,bǎng,匾额。(选自《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民素德.顺昌德:感激B、颜色..不变颜色:脸色C、恳其疏.救疏:给皇帝上奏议D、鼠辈何敢置喙..置喙:说无用的话11、以下语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①此特意中事耳②旨出朝廷,乃东厂耶A、①这只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罢了②旨谕出自朝廷,还是出自东厂呢B、①这是蓄意安排的事罢了②旨谕出自朝廷,还是出自东厂呢C、①这是蓄意安排的事罢了②旨谕应出自朝廷,怎么竟出自东厂呢D、①这只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罢了②旨谕应出自朝廷,怎么竟出自东厂呢11、下列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颜色不变,语良久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B、顾案上有素膀蹈死不顾C、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向也使予委身于草莽D、若属皆且为所虏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1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选段与《五人墓碑记》都记叙了明天启六年魏忠贤作乱,苏州市民暴动的情况。B、课文重在赞扬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批判某些缙绅的卑劣行径,从而阐述生死的价值问题;选段重在赞颂周顺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品质。C、课文选取苏州市民斗争的一些情况,突出五人的事迹,点面结合;选段选取周顺昌被逮时的语言神态及苏州市民斗争的一些情况。D、课文和选段都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