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像及劳动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二、效用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的方面。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假设。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循环模型见《基础知识》P2。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角度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⑴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⑵设定假设条件。⑶提出理论假设⑷验证。(二)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但是两种研究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分类详见P6。(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一级劳动力指:男性成年人。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相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劳动力需求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具有派生性。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的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详见P10-11。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劳动力市场的性质详见P12。(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就是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详见P13)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3、人口城乡结构(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辑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二、工资形式(一)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1、工资率所谓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⑴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几乎所有的劳动均可实行此种工资支付方式。⑵计件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两种工资形式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二)福利其一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其二为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1、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2、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3、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延期支付详见P18。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第二,所参加的劳动所欲社会劳动。第三,所从事的劳动属于有酬劳动。(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供给也等于消费(C)与储蓄(S)的总和。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二)就业总量决定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的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二、失业及其类型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三、需求不足性失业(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需求不足性失业具有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所谓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所谓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二)环节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详见P21。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常用的反应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平均失业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失业现象既包括正常失业,也包括非正常失业。失业的负面影响详见P23。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两类。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的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饿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收到法律的保护。(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财政政策因其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钱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个变动税率。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也包括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3、收入政策⑴收入政策及其作用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⑵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它的取值在0~1之间,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小鱼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⑶收入政策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2)收入平等化措施。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详言之,劳动法为规范劳动关系及其附随一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当前,我国法学界关于劳动法的定义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基本内容是一致性的。其一,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其二,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三,劳动法律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