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作者:张东伟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韩剑萍.李秀萍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进展-甘肃农业2005,(12)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思想、实践的带动和促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重点:能流分析与能值分析、结构与功能研究、技术体系与发展模式研究、管理研究及其研究的时空尺度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未来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向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概括.2.期刊论文唐华彬.尹迪信.罗红军.余道云.陆裕珍.TANGHuabin.YINDixin.LUOHongjun.YUDaoyun.LUYuzheng贵州省旱坡地持续农业管理项目中的参与式应用实例剖析-林业与社会2005,13(3)采用生物绿篱技术治理旱坡地,在农民的主动参与下,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有经济效益的、易于推广的新型坡耕地生态经济综合系统.按照参与式方法对项目进行调查、确认、设计、执行、监测,使项目从过去的长官意识、专家主导转变到尊重农民意愿,农民真正成为项目的主体和受益者.3.学位论文王秀峰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2006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对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针对性研究,成果也多为单一内容的研究成果,且数量有限。为此,本论文选择喀斯特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战略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和循环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世界经济一体化,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背景,结合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通过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和立论依据的分析、介绍,阐述了研究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动态、趋势、重点的介绍,掌握了研究的脉搏。同时,介绍了论文研究的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介绍和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启示;其次是探讨了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和产生的背景;其三是分析了人口承载力、农业系统、生态经济和系统控制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并阐述了可持续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三部,论文在总结归纳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内涵、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多功能性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指出了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第四部分,在介绍国内外喀斯特区域分布的基础上,界定了论文研究的区域范围——黔滇桂;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首先是根据相关理论和喀斯特地区的条件,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和原则;其次是构建了由27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其三是确定了指标的参考标准和权重;其四是选择了组合评价模型及其检验方法。第六部分,首先根据喀斯特地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提出了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思路;其次是选择了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三是归纳、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6个战略重点。第七部分,首先是对贵州省农业发展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其次是对贵州省农业经济综合实力与西部11个省份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三是用组合评价模型对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纵向比较评价,并与云南、广西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综合检验和分析;其四是从4个方面分析了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提出了7个方面的对策措施。第八部分,首先是重点从5个方面的创新内容分析对全文作了总结;其次是从4个方面的分析作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4.期刊论文陈贤银.胡家英.韩正清.ChenXian-yin.HuJia-ying.HANZheng-qing论可持续农业的制度障碍与创新路径-生态经济2005,(5)发展可持续农业有部性、弱质性、基础性构成了可持续农业需要制度创新的根本原因,现行的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组织制度、农业保护制度、农村社会制度、农业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农业的主要制度障碍.本文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制度创新路径:综合改革农业土地制度和组织制度,综合改革农业保护制度和农村社会制度,推进农业发展战略根本转变.5.会议论文胡健.姚荣东四川农业生态环境及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2006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大省--四川农业今后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实现.发展四川生态农业,首先必须研究四川农业生态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四川农业生产总体现状和生态农业环境问题,探讨了生态农业的内涵,提出了发展四川生态农业的思路和对策.6.学位论文黄文娟典型红壤侵蚀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2009本研究选取我国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长汀县为研究对象,借助能值分析理论及方法,通过野外调研、问卷调查等途径收集有关信息,对侵蚀区县域、典型侵蚀乡镇-策武乡、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点三级体系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评价,目的在于探索一条适合红壤侵蚀区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未达到福建省平均水平。(2)典型红壤侵蚀区--策武乡,在经过多年连续而集中治理后,农业水平较原有状况有所提高,但在长汀县中还处于中下水平;生态状况仍很不乐观。(3)对比分析了“草牧沼果”、“果园种植”两种模式,认为从目前来看,总体效益上以“草牧沼果”模式较优。福建省长汀县是我国南方丘陵红壤区,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由于侵蚀区生态环境脆弱,继续保持原有的传统农业模式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寻求能改善红壤侵蚀区环境的可持续农业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野外调研、问卷调查等途径收集有关信息,借助能值分析理论及方法,从不同尺度对农业系统进行能值分析:建立了县域、重点流失乡镇-策武乡、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点三级体系,通过由面到点的能值分析而得到一系列有价值的结果。为促进红壤侵蚀区农业自然资源及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红壤侵蚀区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其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为同类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未达到福建省平均状况。其农业虽然已在发展,但到目前看来,农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耕作模式,现代化水平低。长汀县农业能值投入较为稳定。工业辅助能的比率在持续上升,可更新有机能的投入是能值总投入的重要部分,呈缓慢下降趋势。环境贡献率过高,农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长汀县农业能值总产出呈持续增加趋势。农业产出结构与福建平均水平差异巨大。能值产出以畜牧业占优势,其次是种植业,林业有所发展,渔业则很薄弱,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有着直接关系。能值生产率和净能值产出率均呈增长趋势,农业人均能值产出和人均能值净收益均呈现线性上升。环境负载率总体上呈逐年增加趋势,表明随着农业发展,长汀县环境压力有上升趋势。长汀县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过大,应采取提高科技投入及合理增大石化资源的比例等措施。系统稳定性指数较佳,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自稳定性较高,但系统生产优势度相对较低,今后应加强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2)典型红壤侵蚀乡镇一策武乡,在经过连续和集中治理后,农业水平较原有状况有所提高,但在长汀县中还处于中下水平;其生态环境较原有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很脆弱;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使环境压力有所增加。策武乡能值投入呈持续缓慢增长。其中,可更新有机能的投入呈大幅下降趋势,人力和畜力的投入在有机能投入中占主要地位;工业辅助能比率变化不大,自然资源比率则大幅增加,农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其有机能投入虽大幅减少,但现代化水平并没有提高,而是转向依靠自然环境的投入。环境负载率低于长汀县和福建省,目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还不是很大。策武乡农业产出结构与长汀县整体水平接近。其农业结构中,由于近几年推广“草牧沼果”等生态治理模式,畜牧业比率持续上升;其次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农产品的加工处于低水平。今后应加强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3)比较、分析了在典型红壤侵蚀区已实施的两种生态农业模式,认为总体效益上以“草牧沼果”模式较优。本研究认为“草牧沼果”模式是可持续的农业模式,造成的环境压力小,对红壤侵蚀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有很好的作用。这种模式使畜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同时带动了各种涉农服务业的发展,经济收益较原有的传统农业模式高,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今后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以取得更大的产出。“果园种植”模式在目前看来,总体状况并不理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这种模式虽已进入良性状态,而且较典型红壤侵蚀区原有模式来说,各方面也有一定改善,但是在能值投入中,投入最大的是环境资源,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这种模式的现代化程度还很低,产出部门也极单一,系统的自稳定性差。目前能值产出较低,未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农业要因地制宜;在南方侵蚀区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是势所难免的。经过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典型红壤侵蚀区的状况有所改善。红壤侵蚀区在今后要进一步把治理水土流失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生态重建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协调发展之路。7.期刊论文刘丽伟.LIULi-wei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生态经济2006,(10)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农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农业起步较早,已取得良好进展,尤以美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及以色列等国家的绩效最为突出.本文分析了上述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主要特点,挖掘出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经验,以期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8.学位论文张希彪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研究2005基于货币流的价值分析与基于能流的能量分析方法是当前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常见的分析方法。但存在者许多不足。能值分析为生态系统和复合生态系统开辟了定量分析研究的新方法。应用能值可衡量分析整个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定量分析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及其关系,有助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经济发展方针的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甘肃经济的发展态势。如何实现甘肃农业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相互统一和协同进步,是甘肃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投结构、能值指标进行了计算,并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诊断。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的能值由4部分构成,投入总能值7.64×1022sej。无偿环境投入能值为2.51×1022sej/a,占总投入能值的32.86%。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太阳能、雨水等)的能值为1.48×1022sej/a、不可更新的环境资源能值投入为1.43×1022sej/a;辅助能投入总量为5.14×1022sej/a,占总投入能值的67.14%,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值投入总量为2.11×1022sej/a,占辅助能投入的41.05%。有机辅助能投入总量为3.03×1022sej/a,占辅助能投入的59.95%。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总能值为6.48×1022sej,其中种植业产品、林产品、畜产品及渔产品产出能值分别为3.82×1022sej,9.97×1021sej、1.66×1022sej及1.33×1020,分别占总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