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学期教学计划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特制定计划如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国语言独特的声韵之美,知诗情悟诗意。2、让学生了解汉语,了解它的精炼和优雅。3、知道中国是文明古国,知道不同历史底蕴的古朝风骚。4、熟悉中国的饮食文化及传统戏曲,领略其精深的艺术内涵,品味其悠长的韵味。5、了解历史名臣及科学技术,感受古代科技的魅力。二、学生和教材情况分析1、教材情况分析本册教材共分四部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经典驿站”让我们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名人长廊”让我们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活得多么有气概、自信,品德多么高尚;在“名胜佳境”里,你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艺术。2、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在以前接触过传统文化的教学,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三、教学措施1、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2、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诵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五、教学进度:第二周传统文化《硕鼠》第四周传统文化《黄鸟》第六周传统文化《买椟还珠》第八周传统文化《曾子杀猪》第十周传统文化《秦西巴纵麑》十二周传统文化《后羿射日》十四周传统文化《千金求马》十六周传统文化《赵威后问齐使》十八周传统文化名人长廊《姜尚》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是经典驿站。包含了《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中的各两篇经典文章,让孩子真正接触历史,与经典亲密接触,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触摸民族文化的根。本单元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让孩子读背这些经典篇章,然后扩展出去,引导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其他文章,并且,让学生谈体会,让这些经典真正渗入学生的血液,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精神,享受经典文化的魅力。教学时间:14课时硕鼠(《魏风》)教学目标: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二、学习《硕鼠》。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贯”,侍奉。汝,指奴隶主。“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适”,到也。“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直”与“所”意同。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很有点象后世的《桃花源记》所设想的蓝图。6、理解表达的思想:《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竟比《伐檀》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7、引导学生背诵《硕鼠》。三、温馨点击,了解《诗经》。1、请学生阅读《温馨点击》中的内容,初步了解诗经。2、请学生回答记忆住的内容。3、教师补充《诗经》的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四、课下搜集有关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背诵《硕鼠》。二、交流《诗经》中其他类似诗歌。重点学习背诵《伐檀》。(一)《伐檀》原文伐檀【诗经·国风·魏风】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二)文意理解《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干”是岸。“寘”就是堆放的意思。“清”和“涟”都是形容河水的,“涟”指风吹水面,纹如连锁。这时,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之艰,狩猎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于是,不平之气陡然而起,他们向奴隶主提出了尖锐的责问:你自己不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满了野兽皮?“廛”同缠,作“束”解。三百缠即三百束,极言数量之多,不一定是确数。“县”同悬。“貆”,兽名,代指野兽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就是直接的指责了:这些“君子”们,你们不是白白地吃饭吗?“素餐”犹言白吃饭,不劳而食。第二、三章文字上稍作了变动,一方面为的是反复咏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所要表现的主题。“辐”是车轮中的直木,伐檀就是为了做车辐,车轮。“特”是指三岁的野兽,“漘“是指水边。《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由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的不平和愤慨。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章法结构采用的是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三、完成成长阶梯。学生完成内容,对《诗经》有全面的把握。教学后记:朗朗上口的诗经深受学生喜欢。在背诵的同时,学生感受到了诗经的魅力,了解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因为教学中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和诗经篇目,学生兴致盎然。黄鸟(《秦风》)教学目标:1、背诵黄鸟,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2、了解挽歌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黄鸟》。1.学生自读《黄鸟》,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3.理解词语①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黄鸟:即黄雀。②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③从:从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赢,名任好。④子车:复姓。奄息:人名。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鍼(zhēn)虎同此。⑤特:杰出的人材。⑥临其穴二句:郑笺: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慄。⑦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⑧良人:好人。⑨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⑩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⑾防:抵当。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⑿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4、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5、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二、经典赏析《黄鸟》是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诗。《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21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无疑。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本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慄”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