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力的感悟--入世后对企业家与营销力的思考李明林张宝军序言历史使我们经历了百年的辉煌、历史也使我们遭遇了百年的震撼。20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如同这个社会的发展一样,风风雨雨,跌跌宕宕。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公开化与资源共享的背景,是铸造开放,兼容的企业文化个性,还是在封闭,排它的文化中抱残守缺?新旧经济的交替在企业中体现的是新旧业务的相互排斥,还是一种传承与交叉?一帆风顺的企业发展惯性可能是一个陷阱,我们如何面对我们周遭已经发生的变化?面对新的市场经济的挑战,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逐一登录企业管理者的视线。什么样的营销体系将更加有助于企业家的决策水平的提升?变化的延伸已不是我们习惯的火车铁轨,新经济的挑战,先行者应怎样的思索?是继承传统?拒绝变化?还是创新思路?全球大市场正在形成,全球大营销观念正在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不是还是过去的人力资源?企业的组织是不是还是过去的组织?企业的营销是不是还是过去的营销?企业的管理者是不是还是过去的管理者?我们在考察,同样我们不停地在思索。思索20世纪辞别我们的企业,倾听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的一些企业。思索是为了更加清楚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思索是为了帮助有困境的企业走出困境,思索是为了让进步的企业更加辉煌。博雅经纬企划丛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思索完成的。本书作为丛书中的第一本,是明林教授和我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经过对市场问题逐一总结而提炼出来的。同时也参考了销售与市场里面的一些文章,感谢文章的作者使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着重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透彻的研究,新的世纪,中国要发展,要强大,首先企业要发展,要强大。换句话说,企业要有生存力,有了生存力,企业才能有发展力,创新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整体综合能力加强。更主要的是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经营问题,希望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而我们也会更加关注企业,因为我们的理念是企业所关注的,正是我们所研究的。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谋求发展的企业尽些微薄之力。2002、3、12企业能力篇(企业生存力)一企业家是原子核,产生能量的源泉(一)错位的企业家(二)企业家素质忧思录本节回答如下问题:企业家应具备那些素质?企业家管理的四大误区?国外的企业和中国的企业都在忙些什么?企业生存环境的诊断?一个企业家要取得永久的辉煌,他应该向员工、客户、甚至他的对手表示慈爱与诚实,这正如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玛丽·凯·阿什的看法: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应该了解到,上帝在每个人身上都种有伟大的种子,所以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而每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就是要使这些种子开花结果。管理人员如何使部属觉得重要呢?聆听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参与决策的权力,赏识、赞美他们。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绝不要承诺你不能实现的事情,一位最高主管要有热忱和积极的人格,并鼓舞员工的热忱。优秀的管理人员会以身作则,身教比言教好,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不仅要靠理论,还要靠经验来管理。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必须是团队的一员,而且他懂得团队的作用,懂得培养和激励下属,不逃避问题,而是积极解决问题,身为管理人员,最先考虑的是帮助别人,不安于现状,敢于冒险尝试,并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以上是玛丽·凯·阿什对企业高级管理者应具备素质的评价,下面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洛克菲勒的法则:批判继承的态度、眼光敏锐,把握时机,决不可草率行事、培养出精明能干的一班人马、永不气馁的性格品质、取信于人是百年之计。我想无论是玛丽·凯·阿什还是洛克菲勒以及其他的有名的企业家,在他们若干成功的素质中,都包含三条最重要的素质:正直、勤奋、与人相处的能力、能与别人一起工作及能通过别人把工作干好的能力。我们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发,总结出如下几条企业家必有的素质:抓住机遇、功底与才华、信念、敬业精神、承受力、人际关系、善于表现自己、口才。80年代初,一位日本的企业家来中国考察,考察后他得出结论:中国既没有真正的企业也没有真正的企业家。90年代当这位日本企业家再次来到中国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满怀希望地看到,中国真正面向市场的企业已经开始出现,不过,真正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仍是寥寥无几。所以我们会常常看到企业家如同一个运动员一样用百米跑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或者是用马拉松的速度去跑百米跑,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假如一个企业家不正确分析自己企业的自身条件、基础资源、品牌形象、外围环境等,盲目地追求高速度高利润,虽然在短期内达到相当的规模,实现相当高的利润,但同时也因快速发展而营养不良,或因追求某一指标伤及其它,或因表面繁荣掩盖其它,那么企业倒闭是必然的。应该说所有的企业家在愿望上都期待企业长久的发展,但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不知不觉掉进短期行为的陷阱。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长期计划体制的禁锢下,企业只不过是政府的附属单位而已,企业家也仅是政府派驻的执行人员,长此以往,造就了一代知识面窄、管理僵化、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企业家,并与世界拉开了差距。同时在经营管理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误区,以下是常见的四大误区:一、人才工程的误区:用人问题是企业管理机构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发职工的敬业精神。于是,许多企业都搞起了人才工程,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存在误区。1、重进不重用。许多企业对人才的引进,非常重视质量观。把住质量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进人才后能否重用,让他们发挥才能。我们有些企业也引进了不少人才,但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能。结果造成了人才跳槽,给企业造成了损失。2、靠高薪留人。现有一些企业资产管理者,对那些高级人才用高薪留人,说是向外资企业学习。其实高薪只是外资企业对人才管理的一个方面,外资不仅给高级人才高工资,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提供人才的发展机会,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并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而片面地认为用高薪留人,是不正确的。二、概念化误区:许多企业有时都会有这种感觉,企业的规模大就等于企业的效益大。于是拼命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盲目开发产品项目,想方设法争取银行货款,增加资产投入,结果给企业造成许多损失。再如,名声就等于名牌。一些发展起来的企业和企业家产生了企业和企业家出了名就能使企业成为名企业的错误概念,拼命给企业进行各种宣传和包装。甚至不惜重金召开一些座谈会、订货会、花上几十万、几百万,靠讲大话、讲空话哗众取宠,给企业造名声。结果不仅未能给企业创出名牌,反而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三、规章制度误区,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者非常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制定的非常详细,这确实是件好事。但他们片面的认为;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就会增加;而把企业工作效率不高,效率不强的原因归根于制度不全。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是没有错的,它对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效益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绝对的。规章制度的建立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关键是要让全体职工了解、认识企业的生存与他们自己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让他们了解企业、认识企业、爱护企业,真正认识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主人。若一味强调管理制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就会在管理上产生误区。四、技术创新的误区,在目前市场普遍不太好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都不约而同搞起了技术创新,加大了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有的搞风险投资,有的买新的技术成果、专利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了企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向高新产业发展,但是他们追求技术创新的行为容易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左右。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技术创新与市场定位的误区。有的企业一说到技术创新普遍认为搞出那些高新技术、高科技产品才是技术创新。放弃和减少了对一些市场比较好的老产品的改进和投入,挖空心思、不惜代价去寻找那些高新技术产品,不仅浪费了许多财力和精力,而且失去了原来销售比较好的老产品市场,使企业受到损失。2、技术创新误为只是产品的创新,有的企业资产管理者认为技术的创新只是产品的创新,忽略了对产品工艺的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的创新。从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新产品进行开发研究。虽然产品开发出来了,有的还是高新技术产品,但由于工艺、营销、管理工作根本上不去,新产品还是难以走向市场。为此,我们在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它工作的创新。现在的时代是企业微利的时代,更要求企业少走弯路,抓住机遇,要抓住机遇,就要分析国内外的环境,而对于企业而言,除了要研究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国外的企业和中国的企业都在忙些什么?从GATT到WTO,对于中国人来说两个似曾相识的字眼,历经15年的谈判,中国终于加入世界经济的怀抱,在与WTO握手相拥的时刻,我们的行业企业也感觉到想说爱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业界来说意味着一场严峻考验和激烈的竞争,来自众多国外企业的冲击,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上,市场更不会相信眼泪,倒闭、失业的阴影将笼罩在无法适应新游戏规则的企业。同时有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正在积极研究新的游戏规则,研究对策,因为这次真的是参与竞争了,要动真家伙了,同时一些国外的跨国公司也在积极备战,研究对策,权衡利弊。而我们却有太多太多的行业不容乐观,我与同行在谈及各个行业时,我们比喻轻纺产品是真正的拥抱了朝阳,汽车工业确是任重而道远,金融界振臂而?狼来了,就此言之,WTO对行业来讲确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只有老百姓觉得机遇多多,快乐多多。但就业还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们还要认真地审视一下国外的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如IBM,三星、诺基亚、GE、西门子都在积极制定分析新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和储备,同时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力度。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全球经营网络的重要环节,加大投资力度,从而在我国展开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国际竞争。首先是跨国公司的组织管理战略进行了定位,一是在中国的组织管理机构普遍进行了升级;二是跨国公司总部相继迁入我国;三是全球性研究中心开始在中国设立。例如美国的众多企业,过去在中国的投资并非是他们主要的或是重要的项目,现在随着中国的入世以及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将中国的业务视为核心的项目,由总裁和董事长等最高决策者督导。同时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也在发生转变,多数跨国公司已在中国投资建立了全球性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投资的目的是进一步开发和占领中国的市场,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而跨国公司采用的竞争战略主要是用联手竞争战略。富士和柯达在国际市场上斗争激烈,互不相让,但在我国民族感光材料市场竞争中却结成了同盟军,用平起平坐的价格来扼杀我国的后起之秀乐凯。再一个是采取分化竞争对手的战略,跨国公司利用我国企业之间的市场恶性竞争,以资金、技术支持及合资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由,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控制,表面是中国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跨国公司支持下的瓜分中国市场的竞争。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是有非常充分的准备的,中国的企业家在忙于怎么应付新的游戏规则的时候,外国的企业家真的是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我们的企业,所以国内的企业必须要重新审视企业所处的环境,从而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让企业在新的环境下谋求新的发展。现在我们的企业所处的环境是技术快速普及极快、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也非常激烈、行业生产过剩,消费市场相对不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土市场就是国际市场,以速度、人才、创新、服务和互联网为竞争焦点的新经济模式正在形成。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重大技术进步正进一步推动生产力高速成长。传播、营销和服务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从而改变了财富生产和积累的方式,改变了原有的商业游戏规则,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不断加速,个性化内容的服务不断丰富,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手段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局面,传统产业和传统营销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而引发各个行业旷日持久的降价竞争,以消费品为主体的诸多竞争性行业已进入了微利经营的年代。而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和网络企业也经历着对其生存能力的严峻考验。广告战、价格战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