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器据2月8日《鹤壁日报》报道,淇县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规则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使反哺过程成为双方受益的过程,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群众也源源不断地从中得到实惠。截至目前,该县71%的农户都聚集在龙头企业的大旗之下。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龙头企业带领广大农户闯市场,农产品就有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这样既能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因此,淇县的做法值得肯定。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多发展几个像漯河双汇、信阳华英、商丘科迪以及鹤壁永达这样的龙头企业,就能像“加速器”一样,迅速提高我省农业的竞争力,加快农区的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因此,还希望各地能多开动脑筋,多想想办法,让更多的农户聚集到龙头企业的大旗之下。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享受国家在税收、金融、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的具体帮扶。永达集团多年以来始终秉承“心中有农路自宽”的宗旨,不断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经营机制和利益机制,始终把利益机制放在产业化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具有永达特色的“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肉鸡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农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带领农民养鸡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永达集团社会养鸡遍布我市以及安阳、濮阳、新乡、焦作、郑州和河北邯郸等7市32个县,年创社会效益1.85亿元。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我市拥有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永达公司便是其中的一个。永达公司不仅是我市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国家级畜牧龙头企业。公司董事长冯永山说,永达能有今天,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近几年来,仅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就累计为其协调项目资金3358万元。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永达公司建起了年出栏30万只—90万只肉鸡场54座,新上年加工5000吨鸡肉熟食品生产线1条,建成4000万羽肉鸡孵化厂1座。短短的十几年,永达公司就发展成为一家下设12个子公司、123个经济实体,占地2600亩,资产达4.5亿元,集种鸡繁育、饲料生产、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熟食品加工、冷藏运销及商业连锁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支持永达公司一样,我市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突破了所有制观念的束缚,在资金投向和项目扶持上将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同等对待,做到谁有能力扶持谁、谁能牵头扶持谁,优先扶持那些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龙头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永达公司、大用公司、永昌公司、柳江公司等众多畜牧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或全省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鹤壁的畜牧业首创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反租承包”模式,形成了“风险独担、利益共享”的企业连接农户机制,既从根本上克服了农户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粗放,疫病、药残控制难度大的问题,使农户规避了养殖、经营风险,又使龙头企业可以低成本迅速扩张,建立了稳定的优质货源基地。在这种“双赢”机制的推动下,仅3年时间,我市就建成年出栏30万只标准化商品肉鸡养殖场210座。2005年,全市家禽、生猪出栏达到1.1亿只、123万头,比“九五”末分别增长302%和82%。去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完成4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同比增长14.8%;加工业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4.4%。鹤壁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通过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择优扶持,到目前已培育出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42家,初步形成了畜牧、粮食、蔬菜、种子等产业和15种主导产品“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43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32.9万人加入到产业化经营中,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3.9%。去年,我市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51%,农户通过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5.5亿元,户均增加1094元。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食品加工业基地建设突飞猛进。目前,我市已有肉类加工企业23家,加工能力63万吨;蛋类加工企业5家,加工能力1万吨;奶类加工企业5家,加工能力3万吨;各类饲料加工企业76家,饲料产量75万吨,超过全省的十分之一;拥有年加工1万吨以上小麦等级面粉加工企业20余家,年加工能力70万吨;玉米淀粉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25万吨,年转化玉米37.5万吨。小地市,大畜牧——鹤壁市畜牧业发展的启示鹤壁西依太行山脉,东临豫东平原,是计划经济时期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和华北玉米带,肉猪、肉鸡规模化养殖起步较早,早在90年代初,原河南省省长考察鹤壁时就曾高瞻远瞩地指出,要上规模,成气候,搞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鹤壁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生猪、肉鸡、蛋鸡等多个产业群体的多层次、复合化的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呈现出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畜牧业特点,孕育出大用、永达柳江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200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市,2007年全国农业现场会4月份在鹤壁召开。2006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4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畜牧加工业产值51亿元,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了1.3:1;按人均畜牧业产值、肉蛋奶产量四项指标综合评定,鹤壁市连续16年位居全省首位,畜牧业在鹤壁经济权重很高,不仅是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地方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畜产品出口创汇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量的30%左右,畜牧业已成为鹤壁市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市畜牧业产值每年净增5个亿,畜牧加工业产值每两年翻一番,鹤壁市畜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按照每增加10元产值可以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计算,全市畜牧业每年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鹤壁市畜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全市畜牧养殖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23%,拉动农民增收9个百分点,依靠畜牧养殖业,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18元。鹤壁是一个人口150万小地市,农村人口占60%,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和就业压力,以劳动密集为特点鹤壁畜牧业十多年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适时有效,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坚定有力。九十年代是我国经济的转轨时期,科学适时的政府战略导向,及时有效的产业政策仍然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原河南省省长李长春到鹤壁视察,根据鹤壁市畜牧业发展的状况曾经指出鹤壁市有条件建成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基地。鹤壁市历届政府也都高度重视畜牧业,九十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成立全市畜牧工作领导小组,四次出台和调整指导全市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每到畜牧业发展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都及时组织畜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畜牧业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发展态势,不断地调整发展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历届班子接力赛,一张蓝图绘到底”,不管市委政府领导班子如何变化,抓畜牧业工作的人员都相对稳定,政策前后衔接,保持了畜牧业发展的高度连续性.历届政府始终把畜牧业作为鹤壁市区域经济优势资源,实施优势竞争战略,不断地制定新政策,始终保持产业政策的先进、科学和连续性,例如1991年《关于八五期间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意见》,1992年《关于进一步搞好我市畜牧工作的意见》,1994年《关于实施畜牧业第二步跨越的决定》,1997年《关于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的意见》,1998年《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尤其200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全国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对鹤壁市畜牧业的产业升级和畜牧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支持作用。政府的政策导向的不断改变,引导畜牧业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畜牧业始终保持持续增长的活力。90年代初的“工厂化生产”催生了大用永达万丰燎原柳江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为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90年代初的“产业化经营”孕育出了返租承包等杰出的经营模式,有效的提升了产业高度;90年代末的“结构调整”引导了鹤壁市奶牛、肉羊产业的起步发展,产生了绿佳、三博、富邦、江源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布局和梯度进一步优化;二十一世纪初“加工增值,品牌带动”有效地拉动了畜产品加工的规模扩张和企业管理水平及品牌资产的提升,近几年的“标准化生产,生态畜牧业”又有力地提高了产业的内在素质和促进了生产模式创新;2006年的“畜牧业循环经济”,以鹤壁市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的契机,养猪沼气奶牛沼气工程、粪便处理项目、畜产品下脚料加工项目不断上马,始终保持了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活力。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千家万户农民组成的小规模大群体的农民进入市场的特出载体。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政策、融资和公益性项目的投入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政策资源为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工业和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不断向畜产品加工业倾斜;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对重点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农业发展银行根据国家政策及时启动应急信贷,财政部门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应急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对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进行鼓励和奖励;为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问题市政府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建立信用评估体系。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在企业的起步和发展阶段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在鹤壁市畜牧龙头企业开始起步的90年代,市场经济的政策制度框架还不成熟,政府对龙头企业提供的全方位的支持和保护,是企业成长的基础。这里举个例子,90年代政府对大用、永达收取检疫费是象征性或完全减免的,每只鸡只按0.01元收取产地检疫费,比国家规定的0.20.25元/只低十倍左右仅检疫费一项,每年为两个企业节省费用数百万元。在政府的支持下,大量的农业项目把龙头企业作为平台,使之不断增强实力。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促使养殖规模急剧扩大。我市的永达公司、大用公司已分别于2002年、2004年被国家九部委联合命名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柳江公司、永昌公司、燎原公司被定为省级畜牧龙头企业,另外我市还培植了汉森、绿佳、易普森、江源、三博等十几家市级畜牧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它们在种畜禽培育、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销售、基地建设、新技术引进、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周边产业产生了有效的关联效应,可以说龙头企业壮大之后,他们又按市场原则回馈了社会,通过上缴税收报答了政府。二、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鹤壁市畜牧业之所以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创造了一条有利于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新机制,突出体现为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机制的形成,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最初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这种以合同收购为主要纽带的模式比较松散,在运行中暴露出一些弱点:一是农民养殖户在市场好时,不按合同把畜产品卖给龙头企业,谁出的价高卖给谁;市场不好时,公司又得赔本按保护价进行收购,使公司和农民都蒙受损失。二是千家万户散养,防疫技术跟不上,养殖风险大,农民利益无保障。九十年代中期,永达、大用、柳江、汉森等企业率先突破所有制、行政区域和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探索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公司和农户之间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开始向规模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发展产业基地。90年代末期大用永达在长期的畜牧业发展中探索出了卓越的反租承包经营模式,大用、永达公司在实践中创造出来合作办场、承包经营、风险独担、让利于民的反租承包办法,在全市大力推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及广大农村农户的积极参与。以肉鸡产业基地发展为例,建场者按龙头企业的设计要求自己投资65万元左右兴建年出栏30万只规模的商品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