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第二次课:交响乐的课程,作为一个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同学,交响乐对我来说,似乎很难去欣赏,日常生活我也只是听流行歌曲。怀着一种认真了解一下交响乐的心情,我开始了交响乐赏析这门课。世界音乐划分为东亚音乐(中国)、南亚音乐(印度)、西亚北非音乐(古埃及、古阿拉伯)、欧洲音乐(古希腊)以及非洲音乐,以及在它们的传播与交流中形成的拉丁美洲音乐和东南亚音乐。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交响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罗马,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它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节课我们讲述了巴洛克时期的交响乐。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巴赫为典范,马不停蹄的节奏,展现阶梯式的力度变化,突强突弱,主调与复调结合,其中《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完美的展现了复调音乐的谐和之美。在课上我们欣赏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音乐是一种赋格这一种复杂而严谨的形式,是复调音乐的一种。管风琴的演奏使他显得神圣而庄严。饱满而有力的引子,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的巴赫,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欣赏了这首交响乐后,我也算是体会一下巴赫真正的魅力。2014.3.3第三次课:继续上节课对巴洛克乐风的学习,本节课依然介绍有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罗克音乐发端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一种深受其国王重视的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声乐、器乐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形式)之诞生的1600年,止于巴赫去世的1750年。巴罗克音乐的精华最后集中在德国,以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为代表。为巴罗克音乐作出贡献的还有意大利的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法国的吕利、拉摩;英国的普赛尔等。新涌现的王侯和贵族阶层日渐取得了与教会一样的音乐消费资格,随即又以支持者的姿态改变着乐坛,音乐不再只专美于上帝,它更是要献给全人类的礼物。课上,我们欣赏了《小步舞曲》、《诙谐曲》、《G弦上的咏叹调》、《C大调前奏曲-圣母颂》、《哈利路亚》。《小步舞曲》速度中庸,但是风格典雅,有一种音乐的中性美;《诙谐曲》让我们心情愉悦,音乐欢快;《G弦上的咏叹调》的速度不快,但却有一种华丽庄严的美感;《C大调前奏曲-圣母颂》平衡而和谐,表现出来了作者那种虔诚的态度;而最后的《哈利路亚》宏伟而雄壮,让我为之赞叹。之后,我们欣赏了电影《绝代妖姬》的片段,影片讲述的正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故事,在网上搜索后我发现,在影片中,人们试图再现一些巴洛克时期华丽的歌剧片段,但是由于对于演唱技巧过于高,世界上除了阉人歌手以外任何歌手都无法完成,所以法拉内力的声音都是由男高音、女高音、童音合成,并且运用电子设备帮助歌手完成许多不可能完成的唱段,比如长度接近一分钟的“海豚音”,十度音程跳进等等。了解了这些后,我感受到了巴洛克时期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对于美的追求,让我对巴洛克风格肃然起敬。课堂最后我们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春》的部分,四季采用三乐章形式,每乐章都是采用了回旋曲式。每首音乐代表着不同的季节。我听了之后,觉得春真的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2014.3.10第四次课:结束了对之前两节课巴洛克音乐的介绍,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奏鸣曲式。奏鸣曲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分、展开部分和再现部分。其中再现部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新的面貌变化的再现。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为: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或自由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复三段式。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有时,作品会根据需要省略第一或第二乐章,形成三乐章的结构。在课上,我们欣赏了最能代表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的《命运交响曲》的第一曲式。这首交响曲的结构清晰严谨,节奏感很强。整首音乐表现了一场人与命运对决的紧张场面,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不同的乐章表现出不同的画面,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它让我明白,无论我们的命运如何,我们也可以奋起拼搏,战胜黑暗,迎接光明。随后,我们继续上节课,欣赏了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夏》和《秋》,《夏》的出乎意料,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则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欢快而又活泼;在欣赏完《四季》后,我们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德国的阿多诺,曾经说过:我们要有结构的听音乐,要一层层剥开音乐的面纱,站在音乐面前的是有自主能力的会独立思考的人。简单的一节课我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那种感觉,但是也对交响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014.3.17第五次课:本节课讲述了古典主义音乐,古典主义时期讲究形式,所以古典音乐包含了很多的严肃音乐。这个时期音乐总体特征是主调风格为主导,音乐语言简练、朴素、亲切,形式结构匀称明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这一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有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等人。课上,我们欣赏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展现出了一种惊惶不安,而这一主题,一直贯穿着第一乐章,而后的第二乐章主题温柔,抒情,在结尾处,两主题再次融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第三乐章的展开似乎是对决展开的前兆,第四章的展开一开始便是乐队全奏的辉煌,后是人们的欢快,发展到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又想起了苟延残踹的威吓声。听完后,我不禁感叹贝多芬的音乐,真是无休无止,令人震撼。除了贝多芬,我们欣赏了很多莫扎特留世的音乐。真的可谓是首首都是经典。老师讲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很好,作曲信手拈来,在听完后他的《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安魂曲》之后,确实不得不感叹这样一个音乐天才的才华。2014.3.24第六次课:在学习完理性的古典主义音乐,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与青春与梦幻、梦想与激情、生与死、人类的命运、神与自然、对祖国的骄傲、对自由的期望、当时的政治斗争以及善对恶的最后胜利等重大的题材联系在一起的。1808年贝多芬以《第六交响曲“田园”》为19世纪标题交响乐的出现做了先导。而他的第一部浪漫主义音乐----《英雄交响曲》最初是为了拿破仑而谱写的,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将《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体现出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除了英雄交响曲,贝多芬的《欢乐颂》是最为我们熟知的,音乐富有庄重严肃的宗教主义色彩,是歌唱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部交响音乐是其在交响音乐领域伟大成就的一个总结,集中的体现了贝多芬创作生命中的意志和音乐理想。除了贝多芬,浪漫主义音乐中期的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也是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课上欣赏了他的《忧郁小夜曲》,悲伤的情调和甜美的韵味的混合,让人沉浸其中,饱含忧郁的色彩。2014.3.31第七次课: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本段选自《乐记·乐本篇》,重点说明了音乐的起源,指明了导致艺术的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外物和内心。“音乐是感受生活的形式“,老师这句话让我很是感同身受。音乐早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可以在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情感,我们会在音乐中发现世界上纯粹的东西,音乐成为了我们感受生活美好的形式。而音乐的形式就是想到—》感觉到—》做到—》做到。课上,我们欣赏了韩磊在《我是歌手》上的歌曲《花房姑娘》,韩磊演唱时的自信以及对整首歌的掌控,再配上三弦独特的声音,完美的呈现出来这首歌,非常有个人特色。再后来我们欣赏了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歌曲中十分恰当地描写了吉普赛这一民族性格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在流行歌曲中,也经常有歌手描写吉普赛人的特点,但是这首小提琴独奏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那个民族独特的魅力。2014.4.14第八次课:歌剧在17世纪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歌剧分为大歌剧、正歌剧和轻歌剧。歌剧是真实的。它需要乐器真实的演奏,需要歌唱家真实的演唱,需要让两者发挥出自己的特点,还需要让两者完美的结合。歌剧是技术上的艺术,歌剧尤其需要指挥家让节奏融合的超凡能力,它是音乐,但却总感觉高于其他音乐,通过歌剧人们表现出爱、恨、悲痛,而这些情感的表达是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无法媲美的。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茶花女》这部歌剧。它是由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1853年在意大利凤凰歌剧院首演时,因男女主角表现不佳,惨遭失败,面对这样的结果,威尔第只说了一句话:「时间会证明这次的失败究竟是主演的错还是我的错。」2年后,歌剧茶花女换了主角再次上演,立即造成轰动。至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常被演出的歌剧。之后,我们欣赏了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他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卡门》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在欣赏了几部歌剧后,我发现了歌剧是一门门艺术的结合,它结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等等,而我想这应该是歌剧经久不衰,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吧。2014.4.21第九次课:不同于上节课的歌剧,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有着一种极其年轻的音乐体裁——交响诗。交响诗又名为音诗,多以文学性的内容为依托,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和具有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特点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首创。代表性作品有李斯特的《交响前奏曲》、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交响诗往往通过浮现某一著名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来表达和解释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式,有的用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或用主导动机连结和统一各个不同性质的段落,视表现内容的需要而定。不同于其他音乐形式,交响诗用我们人的眼光看世界,理解着世界。在课上,老师向我们讲解了他的文章《永不褪色的肖邦》,我体会到了肖邦在音乐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感叹他对音乐事业做出的不可比拟的贡献。了解了肖邦的贡献,我们欣赏了他的《玛祖卡》、《叙事曲》。《玛祖卡》是他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的曲子。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旋律简练,跳跃感很强。第一首《叙事曲》,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深刻。肖邦在他的一生中共完成过四首叙事曲。他们的结构是比较自由的奏鸣曲式。四首《叙事曲》均可列为肖邦的杰作。肖邦创造了一种非常自由的新形式与新内容,他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2014.4.28第十次课:与上节课学习的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不同,本节课我们感受了印象主义音乐的魅力。印象主义一词借用自画家C.莫奈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绘画,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德彪西自罗马归国定居巴黎之时。他反对后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课上我们欣赏了《牧神午后》------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