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交通的定义: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位移。(在路网上移动)两种价值:1.位移的本身有价值。2.位移的结果有价值。两种需求分类:1.本源性交通需求。2.派生性交通需求。两种作用:1.经济作用。2.社会作用。(二)交通规划的定义:确定目标与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三)交通规划的目的:设计一个交通系统,以使为将来各种用地模式服务,满足需求与拉动需求。(四)交通规划的意义:1.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的重要手段。2.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3.获得交通运输最佳效益的有效方法。4.充分发展现有道路交通设施资源的重要环节。(五)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六)交通规划的分类:1.位移对象: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交通设施: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3.规划目标时期:近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远期交通规划、远景交通规划。(七)交通规划的内容:1.交通调查。2.交通与土地利用。3.交通需求量的预测:a.交通发生与吸引,b.交通分布,c.交通方式划分,d.交通流分配。4.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5.交通网络分析评价。第二章(八)交通调查的定义: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九)当量交通量定义:将实际车辆数换算为标准小客车数后的交通量。(十)道路交通能力定义:在一定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能通过道路某断面的最大车辆数。(十一)交通调查的内容:1.交通运输调查,2.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3.相关政策与法规调查,4.建筑资金调查,5.交通规划影响调查。(十二)交通调查的作用: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依据。(十三)交通量分类:1.交通性质。2.计时单位。3.交通量特性。(十四)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十五)地点车速调查方法:1.人工测量法。30-50m2.雷达测速法。3.道路检测器测量法。4.摄像法。(十六)区间车速调查方法:牌照法、跟车法、流动车测速法、五轮仪法。(十七)交通密度定义: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间所存在的车辆数。(十八)交通密度调查方法:出入量法、地面摄影观测法、航空摄影观测法。(十九)延误的分类:固定延误、运行延误、停车延误、行程时间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二十)路段行车延误调查方法:跟车法、流动车法、牌照法、输入-输出法。(二十一)OD调查定义:称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的调查。(二十二)出行定义: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目的包括上班、上学、自由、业务、回家。(二十三)境界线定义:规定调查区域范围的边界线。(二十四)OD调查的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流量、流向、车辆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二十五)OD调查内容:居民OD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二十六)OD调查方法:路边询问法、表格调查法、家庭访问法、明信片调查法、车辆牌照法(二十七)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1.同性质。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3.尽量配合行政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如人口、经济统计资料。4.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6.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就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二十八)期望线的定义:连接个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二十九)出行分类:内内出行、内外出行、过境出行。(三十)小区质心定义: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出发,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第三章一、城乡用地分为:2大类、8中类、17小类。城市建设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44小类。二、土地利用模型定义:描述地区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及其作用结果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第四章一、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态分为:方格网式、带状、放射状、环形放射状、自由式。1.方格网式。优点:各部分的可达性均等,秩序性和方向感较好,易于辨别,网络可靠性较高,有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和建筑的布置。缺点:网络空间形态简单、对角线方向交通的直线系数较小。适用: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或大、特大城市的局部地区。二、单一交通方式网络体系评价指标:1.交通设施用地率。2.网络密度。3.干道网间距。4.路网结构。衡量道路网的结构合理性。5.道路面积率。6.人均道路面积。7.道路网的可达性。8.道路网连接度。第五章一、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性别、年龄、汽车保有率、职业和公种、家庭收入。二、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1.原单位法。139和137页。2.增长率法。3.聚类分析法。4.函数法。三、发生与吸引交通量预测的任务: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即生成交通量。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第六章一、增长系数法的优点:1.结构简单、实用的比较多,不需要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2.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日交通量等的预测,也可以获得各种交通目的的OD交通量。3.对于变化较少的OD表预测非常有效。4.预测跌路车站间的OD分布非常有效。这时,一般仅增加部分OD表,然后将增加部分OD表加到现状OD表上,求出将来OD表。二、重力模型法的分类:无约束重力模型、单约束重力模型、双约束重力模型。三、重力模型的优点:1.直观上容易理解。2.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3.特定交通小区之间的O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4.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缺点:1.模型尽量能考虑到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出行的影响,但缺乏对人的出行行为的分析,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2.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3.交通小区之间的行使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4.求内内交通量时的行驶时间难以给出。5.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有夸大预测的可能性。6.利用最小二乘法标定的重力模型计算出的分布交通量必须借助于其他方法进行收敛计算。四、交通分布的任务: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转换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第七章一、交通方式划分任务:出行者出行时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它以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人们出行时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建立模型从而预测基础设施或服务等条件变化时,交通方式间交通需求的变化。二、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交通特性、出行者属性、地区特性、出行时间特性。第八章一、交通流分配任务:将预测得出的OD交通量,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的交通流量。二、交通流分配涉及的方面:1.将现状O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分析目前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如果有某些路段的交通量观测值,还可以将这些观测值与在相应路段的分配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的精度。2.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发现对规划年的交通需求而言,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3.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优劣。三、路阻函数定义: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的关系。四、径路定义:交通网络上任意一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可以有多条径路。五、最短径路定义:一对OD点之间的径路中总阻抗最小的径路。六、Wardrop提出的第一原理定义:在道路的利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径路时,网络将会达到平衡状态。在考虑拥挤对行驶时间影响的网络中,当网络达到平衡状态时,每个OD对的各条被使用的径路具有相等而且最小的行驶时间,没有被使用的路径的行驶时间大于或等于最小行驶时间。第二原理定义:系统平衡条件下,拥挤的路网上交通流应该按照平均或总的出行成本最小为依据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