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12章产业结构及其政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产业结构及政策产业结构及政策第一节产业及产业结构第二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第四节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及政策本章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理论及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分为四节:第一节,首先介绍了产业的概念及产业的分类;第二节,主要介绍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些基本规律;第三节是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第四节是产业结构政策的介绍。第一节产业及产业结构一、产业与产业分类(一)产业与产业的形成产业是进行同类经济活动组织的总和,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组织的集合。产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同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的。经过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和古老的商业。产业及产业结构(二)产业的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法费希尔首先提出,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也就有了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次产业就是农业、牧业、林业、渔业,包括矿山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就是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第三次产业电力工业、供气和供水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饭店和旅馆、运输、保管和邮电业、金融保险、不动产和企业劳务、公用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不能明确划分的其他各类活动。由于克拉克首先将其应用于经济实践,并逐步推广得到各主要经济国家认同,是国际通用的产业划分标准。所以三次产业分类法有时也被称之为“克拉克大分类法”。产业及产业结构2、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大中小细四级,10个大项,若干中小细项。10大项: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矿业和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煤气、供水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餐馆与饮食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即商业性服务业;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我国自1985年依据三次产业分类法编制了第一次标准产业分类后,前后经过了4次修订,目前实施的标准产业分类标准以四个层次将我国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产业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20个门类,95个行业大类,396个行业中类和913个行业小类。例如:汽车制造业的编码C372,自行车生产的编码C3743、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这是以研究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间关系和比例为目的的划分法。霍夫曼产业分类法: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产品生产阶段产业法: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的以研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变动趋势为目的按产品用途进行产业分类的方法。他从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需要把制造业分成三类:•(1)消费资料产业,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原则是该类工业产品75%以上属于消费资料。•(2)资本资料产业,如化学工业、一般机械工业等。原则是该类工业产品75%以上属于资本资料。•(3)其他产业,如橡胶、木材、造纸等工业。难以用以上标准划分的产业则被列入其他工业。4、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主导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前向联系或后向联系的产业部门。•支柱产业部门:一定时期构成产业主体,并在产值、利税方面都占很大比重,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部门。•优势产业部门: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资源、技术、人才及现有生产条件优势的产业部门。•薄弱产业部门:处于薄弱环节的关键性产业部门,其不发达将制约其他许多产业的发展。产业及产业结构二、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系统产业结构: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数量比例关系。分析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使用两类指标:投入指标:各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所占比重、各产业资本额及其所占比重。产出指标:各产业GDP及其在全部GDP中所占比重。各产业前后同类指标的比较,可以反映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差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产业都要以与国民经济呈合理比例的速度发展。产业及产业结构(二)产业结构的各种表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产业结构,即为不同的表象)产出结构(产值结构)作为资源转换系统的产业结构的产出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就是所谓的产出结构,是以产值(增加值)为计量单位的。因此,通常也称其为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类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一定技术水平下,具有相对稳定的投入比例。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一个比劳动力结构更为全面地反映投入要素结构的表象,但在现实中,资本结构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劳动力结构。需求结构在市场需求基本均衡的前提下,也可用市场的需求结构作为产业结构的表象,便应注意的是,一般来讲,市场信息的需求结构与系统的产业结构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用需求结构间接的反映产业结构,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差异。第二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一、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对不同产业收入的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规律性,被后人称之为配第定律。克拉克在其研究成果之上,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变化移动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的收入出现了相对差异所造成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可以表达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二、库兹涅茨法则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无论在产值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力结构方面,都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其上升的速度则不一致。与产值的相对比重相比,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显得基本稳定或上升相当缓慢。在工业和制造业内部,新兴产业部门无论是产值的结构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结构比例,都处于上升的阶段。而传统的产业部门则均有下降的趋向;在服务业方面,无论是产值的相对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与工业部门一样,具有上升的趋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却与工业部门不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要大于产值相对比重。在服务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如教育、科研和政府行政部门在劳动力的占用上显示出其比重是上升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三、霍夫曼定律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工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其利用了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如果将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称之为霍夫曼系数,则霍夫曼定律表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系数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霍夫曼系数特征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5(±1)消费资料工业占主导地位2.5(±1)资本资料工业快于消费资料工业的增长,达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的50%左右1(±0.5)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的状态1以下资本资料工业占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化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四、高加工度化过程所谓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表现出的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高加工度化过程体现了工业经济不断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日本二战后重工业结构变化图00.20.40.60.8112345678百工业增长对原材料、进而对自然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下降。1955—1973年发达国家工业平均增长速度5%,采掘业增长速度1.9%,加工工业5%。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五、经济服务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对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实证的研究结果与库兹涅茨法则的结论并不相符:这些国家的第一次产业,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下降的势头都有所减缓;第二产业的相对比重,在70年代以后也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工业,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第三次产业则显示出了强劲的上升趋势,其比重已占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一个被称之为“经济服务化”的时代已悄然来到。•经济服务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经济服务化又称为第三产业化。•这一经济服务化趋势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首先是产业结构服务化•表现为服务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引致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服务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来看,无论是GDP的产业构成还是各国的就业构成,服务业在发达国家都已普遍成为第一位的经济部门,而且这一经济服务化的潮流已开始向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扩散,在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表现为工业等生产型产业(非服务性产业)内部服务性活动的发展与重要性增加,从而改变了这些产业的单纯生产特点,形成生产—服务型体系,反映了服务活动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这种趋向在工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早在1980年美国工业增加值就已经有75%以上由工业内部的服务性活动所创造。•第三是服务型经济的形成•经济服务化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以服务活动为主导经济活动类型的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与产品型经济的区别在于:服务型经济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而非制造和加工产品的部门;服务型经济的主要产品是大规模的服务,而非大规模的商品;服务型经济中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服务部门,而非制造和加工的经济部门;服务型经济的大部分产值由服务性行业而非商品生产部门创造。这四个方面揭示了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更具有主导性的广泛的经济社会功能,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发展并引致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的重要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演进的目标是不断地高级化,而高级化的基础则是结构的合理化。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关于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目前常见的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考察,即⑴与“标准结构”的差异;⑵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⑶产业间均衡的比例关系;⑷对资源的合理使用;⑸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一)与“标准结构”的差异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统计回归出产业结构的“标准发展模式”。这些“标准发展模式”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演进轨迹的综合描述,反映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某种规律。如果某一产业结构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标准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可以认定这一系统违背了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其内部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个特定系统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内部结构恰好与“标准结构”相符,可认定这一系统与产业结构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吻合的,其结构也是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化(二)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当产出结构对市场需求结构的适应程度,是检验一产业结构系统是否合理时,应当注意的是:⑴由于市场需求的易变性和产出结构相对的滞后性及刚性等特点,产出结构并不能及时地和完全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结构,会存在一定的偏差。⑵产出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间的偏差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即总量偏差和结构偏差。(3)产出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一般可以通过产品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和生产能力调整的方式给予调整和解决。(三)产业间的均衡比例关系结构平衡问题在产业结构上的反映,就是各产业间是否具有协调的比例关系。对于一个产业结构系统而言,存在着众多的产业间比例关系,如: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间的均衡比例关系考察一产业结构系统是否合理时,应注意:(1)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并非始终不变。产业间比例关系经常处于“均衡—不均衡—均衡”的运动之中。(2)当一产业结构反映出存在较大的“瓶颈”时,可以断定该产业结构系统是欠合理的。“水桶原理”(3)产业间的均衡比例关系一般是通过对存量的调整和增量的投入来完成的。产业结构优化(四)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决定产业结构系统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