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再使用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产品再使用研究刘东彪(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12)【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子产品的使用现状分析研究,对再使用的电子产品进行了详细分类。并且,结合地区差异性和使用人员素质的差异性,应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中相关性的思想,通过三者的评价指标系数来分析了电子产品再使用、地区及其使用人员素质之间相容性的优劣。【关键词】:产品级再使用电子产品权重向量集一、前言80年代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产品得到汹猛的发展,电视机、冰箱等电子产品更是得到广泛的使用,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水平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但是,与之同时,在企业利润和效益、技术进步实现之时,也给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环境日益恶化,物种灭绝日趋加快,各种疾病与日俱增,给我们人类的生存在很多方面带来不便。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枯竭程度越来越严重,是制约我们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瓶颈。所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的重中之重。对于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来讲,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产品回收再使用以及地区发展和需求差异性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成为一个热点的问题。在当代社会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本文中,我们着重考虑再使用人员素质评价、电子产品级(着重指技术进步带来的还具备基本功能的被更新产品,)再使用以及地区发展和需求状况差异性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得到三者的相关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再使用产品的利用市场找到合适的定位。二、现状分析1、电子产品使用状况分析(1)、目前,主要由于技术的进步及其带来的人们普遍生活水平提高,产品在并不丧失原有的使用功能时,便被更新更流行的产品所替代。尤其是电子产品,使用周期越来越短,最终造成了废弃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电视机的社会保有量达3.5亿台,冰箱、洗衣机也分别达到1.3亿和1.7亿台。而另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统计,从今年起,我国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需要报废。而全社会电脑保有量近2000万台,手机约1.9亿部。电脑与手机更新速度远快于家电产品,目前约有500万台电脑、上千万部手机进入淘汰期。同时,我国目前还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电子垃圾的被倾销国,目前世界上30%—40%的电子垃圾聚集亚洲,而其中又有70%—80流入了中国。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然而,还有利用价值、并未丧失使用功能的电子产品却未得到充分回收和利用。(2)、为了更好的确认产品再使用的服务对象和领域,我们有必要对再使用电子产品的等级做明确的划分。第一类,兼容性较好,经过简单的升级改进,可达到现有流行产品的大部分主要功能,且经济性较好。我们称之为:可升级产品;第二类,虽然不可升级改进,比现有流行产品的功能较差,但仍有很多用户和一定的市场销售量,此产品目前使用状况良好。我们称之为:亚流行产品;第三类,此产品仍保留它最初设计的全部功能,使用状况良好,但已经不被中等发达地区所接受,是以前被第二类产品所替代的产品。我们称之为:过时产品;第四类,虽然不具备当初设计的大部分主要功能,但经过简单拆卸,一些部件仍可另做它用。我们称之为:可分解产品;第五类,已经丧失全部功能,也没有可拆卸的价值,只能作为废品处理。我们称之为:完全淘汰产品。2、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性概叙(1)市场环境差异——“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历时2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以“短缺”为特征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年东部所面临的那种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不仅使外部资源要素在高市场回报率的驱动下源源东流,而且使国家投资方向转向效率目标而与市场要素的流向趋同。有关统计资料显示,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东部地区新批外资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占全国81%和87%,1992年仅西北地区银行就有20~50%贷款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5%集中于东部地区。国内外资源要素的高度集聚与东部地区原有禀赋结合所产生的“极化效应”,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富活力的热点地区。2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首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供过于求,粮食等战略性商品充裕,社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物价和银行利率连续三年走低,这就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以“过剩”为特征的市场环境。它使大批依靠相对封闭环境维持生存的企业面临更大困难,西部经济发展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2)技术环境差异——资源(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众所周知,我国东部是伴随着20年的改革开放走过其工业化进程的。工业经济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上,主要以物质资源要素的持续投入为特征,以提供丰富廉价的物质产品为宗旨,来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物质资源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权数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当我国东部经济开始腾飞之时,物质资源并非它的地区优势,但计划体制下国家拥有大规模调配资源的能力,加之“短缺”市场的有效需求,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东倾,东西部产业布局呈典型的“资源—加工型”垂直分布,致使西部的能、矿、林、牧等资源规模东流,成为东部经济高速增长、经久不衰的强大支持。今天,当西部迎来大开发机遇之时,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时代已向我们走来。它以人为本,以知识和智能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特征,使知识技术创新及其在生产中的集约运用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说当年东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技术环境能够允许物质资源的高投入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与发展,那末20年后的今天,在西部大开发中试图以自身的地缘优势,继续无度地实施资源战略来求得大发展,无论是知识经济的技术环境,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都将是不合时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同时孕育着严峻的挑战。本来物质资源富集的区位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其作用相对下降,而恰恰自身欠具备的智能化资源要素,其作用将与日俱增,从而置西部地区于“有者欠用,用者欠有”的两难境地。(3)政策环境差异——规范经济与欠规范经济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可以说,当年东部经济是在计划经济或“双轨经济”体制框架中实现腾飞的。而如今西部经济却必须在市场体制框架内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西部大发展在时机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上,规范与欠规范政策环境所产生的“厚东薄西”作用显而易见。第一,当年东部大之时,国家是投资主体并掌握着资源分配权力,在政策“东倾”的行政干预下,使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入东部地区。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已不可能直接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同时也已不具备计划体制下大规模直接调配资源的能力。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只是西部大开发的先导,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西部的宏观投资环境。而西部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只有依赖自身努力。第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加之体制变轨转型中政策上的漏洞和法规的不健全,缺乏应有的规范约束,给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可图、有机可乘的时机和条件。如,加工性产品与基础性产品比价扭曲及其价格放开的时间差,造成东西部交换关系的不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不健全而导致东部许多地区曾走过“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等等。今天,市场经济体制虽不能说已完全建立,但基本框架已经成形,各种规范相继确立。任何地区的发展都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那种试图通过非市场因素作用,在政策法规空隙中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西部大开发从开始就注定是一个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过程。第三,始于东部大之初的改革开放政策,至今仍为西部大开发所必须坚持,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国际环境所致,它给东西部营造的政策环境及其作用却迥然有别。事实上,我国的改革开放既是时间概念,又是空间概念,即是有梯度地自东向西渐进式推进的。所以,对东西部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效应,明显地存在着时间、速度、程度上的差别,加之东部“沿海开放”的优势和条件是西部“沿边开放”所无法引进或移植的,而营造本地区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又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要借助于对外开放来推动地区的发展,必将受到较大的限制。(4)地理条件差异我国的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略分三级,与三大经济带划分在空间上基本叠合。东部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而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沙漠。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非耕地资源约占总面积的96%。除四川成都平原和陕西关中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山地灾害频繁,土地生产力低下,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使西部改善交通通讯状况的难度极大中的交通运输线路密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全国铁路和公路、内河航运里程,西部只占1/3和1/7。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必然使经济活动成本飙升,限制各种要素资本流入。深居内陆腹地的地理区位,使西部无航海之利可用,也限制了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这些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曾是历史上形成东西差距的重要原因,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仍将从多方面继续限制西部经济的发展。(5)文化环境差异文化环境是地区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强西弱、东富西穷的经济格局,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环境的格局。以教育为例,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扫盲工作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历史性成就,成人文盲率由10年前的22.23%下降到8.72%,但文盲绝对数仍高达8507万,其中2000万左右为15至50岁的青壮年文盲。西藏、青海、贵州、甘肃、云南、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等10个省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15%,而文盲数却占全国的50%。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已经形成恶性循环。另有相关论证表明:东部在业人员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指数与人均GNP的指数动态比约为1∶1.99,足见其文化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之大;而西部地区除陕西和新疆外,其余省区这一比重指数均排在全国倒数10位之列。从地理区位上看,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的西岸,毗邻港澳地区和日本,东南亚,与美、加、澳、新隔海相望。历史上,它最早接触西方工业文明,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这里人民具有同华侨、华人、华裔广泛的海外联系和交往的本领,养成了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开放观念。90年代以来,当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时,东部地区能够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利用范围范围内的产业、资金、技术、贸易等经济转移,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地处内陆腹地的西部地区,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1978年农村工业化系数仅为20.2%),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铸就了保守封闭的“内陆意识”,致使制度创新滞后。加之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宗教和民族因素的制约,与周边国家关系尚未改变等等,终未使地区经济走出大山,融入世界。即使沿边开放格局已经形成的今天,也因此毗邻多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资源禀赋类同,产业结构相似,经济互补性不强。所以,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有限的。三、建模分析研究1、建立产品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论域={1,2,,n}为产品评价指标集,共包括n个评价指标;评价指标集的权重向量集为:论域={1w,2w,,nw},其中jw为概率分布函数,1≤j≤n,且1w+2w+…+nw+1nw+nw=1。则产品的等级系数为1r=*T,其中,T为的转置。2、建立地区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论域={1p,2p,…,np}为地区等级评价指标集,共包括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集为:论域={1a,2a,…,na},其中,ja是概率分布函数,1≤j≤n,且1a+2a+…+na=1。则地区等级评价系数为2r=*T3、建立产品再使用人员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设论域={1b,2b,…,nb}为产品再使用人员素质评价指标集,共包括n个评价指标;权重向量集为:={1e,2e,…,ne},其中je是分布函数,1≤j≤n,且,1e+2e+…+ne=1。则产品再使用人员素质评价系数为:3r=*T4、确定相关系数)/(3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