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的生态构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的生态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个多元教育主体参与、多系统共同作用、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它涉及大学、企业、政府在合作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行为。一、教育生态学视角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剖析产、学、研是三个具有不同价值追求的合作教育主体,它们是合作教育这一体系中具有各自运行规律的亚系统,在合作教育这一主题下三个亚系统形成整体功能及统一的价值共识。就目前产学研开展情况来看,合作教育尚缺乏一种能够将产、学、研各主体价值整合在一起的价值理念,因而导致合作教育各主体价值离散,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性”不够,“教育价值”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附带价值。从表象来看,高校、科研人员更多地希望从企业获得项目及经费资助,企业则更多地关心如何从高校、科研院所获得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成为了单纯的科技合作平台,教育的功能没有体现或较少体现。合作教育缺乏以教育性为核心价值的理念指导,导致合作教育的互利性、协调性、整体性、持续性与教育性不够,教育中“人的发展”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育学的意义来讲,目前的合作教育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讲,就是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合作教育的发展缺乏一种新理念的指导,因此,必须构造使产学研三系统在合作教育上由分立走向融合的核心价值体系。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新理念的构造———生态化合作教育理念(一)生态化合作教育理念的内涵产、学、研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中的三个亚系统,存在彼此需求的客观性,以此成为合作系统及其进化的内在“吸引子”;在相互关系、共同进化的过程中,产、学、研三方互为资源、相互教化,但各主体接收与教授行为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在合作教育这一主题下三系统的功能具有统一性,并形成统一的价值共识,这就需要构造产学研三系统在合作教育上相互融合的核心价值,即生态化合作教育理念。生态化合作教育理念将生态学理论与高等教育理论充分融合,运用“互利、共享、共生”等生态学原理,突出产学研合作的育人功能,倡导“以人为本,互利互动,协调整合,协同进化”,形成产、学、研亚系统有机融合的合作教育生态系统,实现合作教育进程全程化、类型多样化、关系互利化、资源有序化,各主体的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化合作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即产学研合作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强化学生能力与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互利互动”是基本原则,即推动从高校单利向产、学、研各主体多赢转变;“协调整合”是总体要求,即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从高校单一系统向产、学、研多系统有机合作转变,从单一的实践环节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合作转变;“协同进化”是重要体现,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体系,促进产学研各合作主体共同发展。其过程表现为:学校主导,政府促进,研、企、社团等多主体参与,教育过程(阶段性)与对接主体的运转过程(阶段或全程)链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修养、经历、思维、创新、创业等方面共同交流、互动、传承和升华。其内容体现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教学计划与产业(生产)过程相衔接,课程内容与产业(行业)要求相融合,人才、技术、设施等教育资源要素优化共享,形成合作内容、规模、层次、时空等多种模式,达到产、学、研各合作主体协同发展。(二)生态化合作教育的基本特征1.系统性。生态化合作教育改革了传统合作教育目标单一、方式单一、学科单一等情况,充分利用产、学、研各主体的要素资源,根据各自活动特点,将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科学研究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劳动过程有机结合,实现全时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系统化的合作教育。一是拓展教育时空。高校根据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不断线的递进式设置合作教育内容;教育空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教育环境由课堂、实验室向工厂、企业等真实的工作场所延伸。二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生态化合作教育改变以往合作教育以点(环节)合作转向全面系统合作,从实习等环节转向全方位合作育人,形成合作教育的生态网络系统。高校、企业、政府共同培养人才,政府、企业充分参与到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等具体教学环节之中。2.整体性。生态化合作教育力求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培养过程的完整性、专业类别的多学科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由实践能力培养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类型由职业技术人才向应用性人才、学术性等人才拓展。培养模式由传统工学交替向多样化模式转变,以适应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3.开放性。开放性是合作教育的本质属性。这种开放,不仅仅是打开校门,而是完全融入到市场的供需关系之中,接受市场的选择与检验,学校教育将真正贴近社会的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实现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培养人才,并提高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高校在传播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或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使科研、服务社会职能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产学研生态化合作教育,可以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部门转化,提升科研促进产业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双师型”的教师和“双证书”的学生。高校注重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教学注重行业需求,科研注重企业实用。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生产中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4.持续性。在生态化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建立起包括高校内部的实践基地与实验室、企业内部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以及校企共建的实验室、试验研究基地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可以避免企业在技术研究方面的另开炉灶,技术研发与创新获得有力的保障。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运作所呈现的实践教育价值,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融入实际生产过程。高校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借此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产学研的生态化合作,促使了两个不同价值追求主体———高校与企业找到了双赢的机制。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外部动力,企业、高校对合作教育的认识、态度及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发展合作教育的内部动力。建立能明确合作双方各自责权利的组织机构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三、生态化合作教育实践的关键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学是传承知识、产是应用知识、研是创新知识,这三种知识运行的纽带是“人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是将人类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兼有科学研究的职责,通过人才资源实现知识创新;企业主要是使用人才,生产产品,创造财富。如果将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视同为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那么这个产品的质量就需要通过企业来进行检验。高校培养的人才如果在企业不适用,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动力。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掌握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符合度。2.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产业(行业)体系要求相衔接。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依据行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来系统构建的。它除了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外,同时,必须体现产业(行业)的具体要求。因此,要培养产业(行业)适用的人才,一方面要根据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确立培养方案,同时又要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与产业(行业)体系的对接。3.课程内容与生产(产业)要求相适应(课程综合化与职业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素质构成的体系,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目前,普通高校基本是按照学科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内在的逻辑性。因而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轻应用”的迹象十分明显,时效性不强,与行业需求相脱节,直接导致培养的人才适用性不强。通过合作教育中产学研三方的生态化合作,将真实工作环境中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反馈至教学过程中来,将生产环节的要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新成果充实至教学内容中来,特别是将一些行业准入标准、行业证书考核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实现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实用性。4.实践基地与生产基地相结合。合作教育最核心内容就是在校学习与真实的工作体验相结合,具有真实工作体验特征的实践基地是实现合作教育成效的物质保障。高校在校内构建的实践基地往往是为了某一专业的某类课程或某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较少具备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具体的生产环节相脱节。在生产过程日益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的今天,必须使实践基地具有生产性,使生产基地具有教育性。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体现生产性,同时可以吸引企业在高校设立产品研发中心与创新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环节;另一方面,要按照区域、行业分类原则择优部分企业建立多层次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就业于一体的实践基地。企业生产基地成为实践基地必须依赖稳定、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使学生实习常规化。5.师资队伍与生产劳动互动。产学研生态化合作教育的实施必须要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作保障。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政府与高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指导专业建设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企业负责人与工程技术人员要走上讲台、走进实验室为学生授课。在企业实习阶段,工程技术人员应成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