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地产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充分激发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潜力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1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版权所有本报告可以全部或部分用于任何形式的教育和非营利性活动,而不必得到版权持有者的特别许可。如需引用本报告为参考来源,烦请将相关出版物寄送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此我们将不胜感谢。在未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书面许可情况下,不得使用这份研究报告用于商业售卖及其他形式的商业活动。本报告中所采用名称和所作陈述,不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任何国家、领土、城市或地区当局或其当局、或边界限定相关的观点。本报告中所表达观点,不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决定或规定政策;所引用的商号名称或商业程序并不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其予以支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保护环境并身体力行。本出版物是由来自可持续管理森林的无氯无酸纸张印刷。我们的分发政策旨在减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碳足迹。中文版特别致谢《城市区域能源》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倡导地方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及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合作于2015年共同出版。为向广大中国读者提供最前沿的区域能源相关知识及其对中国能源发展的潜在贡献,环境署决定翻译并出版本报告。中文版的发行得到了丹佛斯公司(Danfoss)的大力支持。丹佛斯公司是能效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帮助地球减少能源浪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并与环境署联席牵头推动联合国倡导的“人人共享可持续能源(SE4ALL)”项目下的全球区域能源加速者平台。环境署对丹佛斯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我们还对为此付出辛勤工作的志愿者译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和丹佛斯中国区的工作人员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向为本报告中文版翻译出版工作付出努力的所有人员表示感谢!组织协调  张世钢蒋南青车 巍中文版审校 蒋南青融 融李光宇李连仲刘卉子熊冠宇翻译志愿者 孙 钰盛风雷邵海俊金露婷李海杰史姝婷欧欣蓉中文版编辑 时洞宇张利民1联合前言城市在全球向可持续能源应用转型过程中可起到核心作用:作为相互关联的能源服务产业和公共设施的管理者,城市具有可通过应用综合解决方案以迅速提高能源效率病普及可再生能源的独特优势。推动开展现代区域能源系统的相关工作恰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整体性战略。若想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那么向可持续能源系统的转型则至关重要:能源问题可涉及从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健康良好的环境等众多议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起的“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通过三个互补目标为实现向可持续能源转型提供了行动框架,即:1)全面普及现代能源服务;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将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份额中增加一倍。由于全球城市能源需求占到全球能源需求的70%以上,城市层面的能源应对政策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所在。通过实现可持续能源目标或可成为解决长期困扰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领域常见问题的关键转机,如应对断电、资源价格波动、能源紧缺和空气污染等问题。而城市供热和供冷系统的能源消耗占到城市能耗总量的一半左右,因此城市供热和供冷系统则为应对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机遇。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城市区域能源:充分激发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潜力》(DistrictEnergyinCities:UnlockingthePotentialofEnergyEfficiencyandRenewableEnergy)认为现代区域能源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成为全球许多城市实现向可持续供热和供冷转型的最有效途径。丹麦等国已将现代区域能源作为其能源相关政策的基础国策,以实现其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等其他国家也正在探索风能和区域供热之间的高效协同作用。为降低利用区域能源系统的前期成本和投资者的融资风险,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以体现和利用区域能源的多重效益。作为此领域首份涵盖具体政策、财政和技术最佳实践建议的报告,本报告旨在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途径以解决城市供热和供冷问题,而这两个途径对于实现能源转型均能发挥重要作用。报告中的建议是通过与45个示范城市合作共同总结归纳而成,这45个城市均已采用区域能源系统,其中11个城市正利用区域能源系统以实现100%可再生能源或碳中和目标。2阿奇姆·施泰纳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基诺·范·比根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秘书长约翰·克洛斯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坎德赫·K·云盖拉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全球倡议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毛里求斯路易斯港开发区正在开发非洲第一个海水冷却系统。古吉拉特邦将在印度建立一个公共区域供冷系统。亚洲西部地区的城市也正在拓展其区域供冷系统。中国和东欧的一些区域集中供热比例较高的城市,也正在更新其区域集中供热系统以提高能源效率。欧盟和美国一些城市的区域能源系统也正在供热、供冷和电力领域应用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这篇报告建立了通过交流实践促进这些行动的框架结构。例如,从路易斯港、圣保罗到科威特市等城市可以借鉴香港、迪拜或巴黎等其他城市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致力于满足不断增长的空调需求的城市提供相关的实践建议。区域能源推广普及的障碍存在于城市、区域和国家等各个层级。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和哥本哈根能源效率中心(C2E2)合作撰写的这部极富创新力的报告,得以为各个层面的能源行动指引方向,从促进各方以可持续能源利用的角度考虑,在推广区域能源和提高能效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言3US(S(UUS((S((S(((S()((US)d()S)()S)(()S))(-UjSd)Sd)S()UUUStt).Snn(S(S)t.US((S(-S((-US)t%S)S)(S))-US-%S-%S(u-目录01024ijUS(-UUS((.S((.(S(((.UwjS()T:..UUUS)W%S)%S)(%US)(t%.S)(%S)((%US))PT9080S))9080oS))(9080vUS%Sd%UUS(S(snUUUU0405035mmRSwVTWggjjju-tnojdummmmmmmmmmmm6V7221W72HCKDECPCHBCueopr0275sRS23092/66.82ua2IPCK:8/j4IFCAAKLMKN3FCKHAKCV.0WRSRSR9.8.-45个示范城市的案例均可在线查询,同时可查询到关于每个案例用于指导城市区域能源开发的决策树及区域能源相关的主要技术列表。详情请查阅以下网址:致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鸣谢丹麦政府对于这份报告的大力支持监督和协调MartinaOtt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能源处政策组前组长、减少短期气候污染的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副主任DjaheezahSubratty,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和能源和环境技术处政策组主管官员报告作者和调研主管LilyRiahi,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能源和环境技术处政策组(负责开展所有相关调研采访)以下人士对于这份报告亦有贡献博托沙尼(罗马尼亚)案例2.5:AlexanderSharabaroff(国际金融公司-IFC);博托沙尼市:OvidiuIulianPortariuc第3章金融项目:BenjaminHickman,气候、能源和环境技术处政策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哥本哈根(丹麦)案例3.10和阿伯丁(英国)案例3.11:MichaelKing(碳基金)第4章V-NAMA初始实践:KonradRitter(克里特尔咨询机构)第4章垂直一体化和案例研究4.5:MarykevanStaden(倡导地方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PremaGovender,AxelOlearius和TobiasZeller(德国技术合作组织-GIZ)采访人和调查受访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于在项目进行期间回答问卷调查以及参加小组、研讨会和扩展的咨询的150多名受访者(名单见附件)表示感谢。特别感谢哥本哈根能源效率中心、国际地方政府环境行动理事会、联合国人居署和国际区域能源协会对于在相关城市调研过程中的促进与协调。研究和项目支持GiuliaD'Angiolini(联合国人居署);PedroFilipeParaltaCarqueija(哥本哈根能源效率中心);TimFarrell(哥本哈根能源效率中心);BenjaminHickma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PatriciaLightburn(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战略事务组);MonaLudigkeit(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AnaMarques(倡导地方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KathyMirzaei(约克大学)该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哥本哈根能源效率中心(C2E2)、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和联合国人居署联合撰写。本报告是全球城市区域能源项目完成的第一份重要报告,同时亦对“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全球能效加速器平台的推广普及有所贡献。8审阅者和数据提供者ChrisBaber(加拿大温哥华);CarlBernadac(法国开发署,AFD);LoeizBourdic(城市形态研究所);BradBradford(国际区域能源协会);KenChurch(加拿大自然资源);Jan-OlofDalenback(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BernardDebano(达尔凯公共服务公司);JohnDulac(国际能源署,IEA);JoseEtcheverry(加拿大约克大学);PaulFay(德国法兰克福);SabineFroning(瑞典大瀑布电力公司,Vattenfall);HelenSantiagoFink(联合国环境规划署);YannFrancoise(法国巴黎);StefanGsänger(世界风能协会);OddgeirGudmundsson(丹麦丹佛斯公司区域能源部,Danfoss);GhitaHannane(联合国环境规划署);KalleHashmi(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BilalHassan(IRENA);YuillHerbert(Plan4DE);MichaelKerr(国际金融公司,IFC);NawonKim(亚洲开发银行,ADB);MichaelKing(碳信托);HeinzKopetz(世界生物能源协会);KrzysztofLaskowski(欧洲热电);Birger·Lauersen(丹麦区域供热协会);AstridMadsen(荷兰鹿特丹);GaëllMainguy(威立雅研究院);AnaMarques(倡导地方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EricMartinot(北京理工大学);NickMeeton(HUBERSE);KadriNassiep(南非国家能源开发机构,SANEDI);PeterNorth(英国伦敦);JuliaPanzer(Danfoss);KatrinaPielli(美国能源局);StéphanePouffary(能量2050);EmmanuelPy(世界银行);LaxmiJRao(麻省理工学院);SherieAmorReesor(独立顾问);KonradRitter(克里特尔咨询服务);SergeSalat(城市生态研究所);StefanSchurig(世界未来委员会);MichaelSchwan(西门子公司);AlexanderSharabaroff(IFC);TedSheldon(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RalphSims(新西兰梅西大学);KenSmith(美国圣保罗市区域能源局);VirginiaSonntagO’Brien(独立顾问);RianvanStaden(智能可再生能源);SanjeevTamhane(联合国环境规划署);JanEricThorsen(Danfoss);RobThorton(国际区域能源协会,IDEA);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