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XXXX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甘肃省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肃省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甘肃省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甘肃省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键词:甘肃省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一、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特点1.旅游景观总体特征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目前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3处、自然保护区6处、风景名胜区3处。迄今甘肃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旅游文化名城4座。其中以石窟、古长城、史前文化遗址、简牍与彩陶最具优势。位于敦煌鸣沙山东麓的莫高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存佛教艺术宝库。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石窟等都是丝绸之路沿线散布的颗颗璀璨明珠。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故里,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距今4000年~7500年,出土各类文物8000多件,具有重大的学术科研价值。甘肃的东乡、保安、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同时甘肃也是回族和藏族分布省份之一。多民族的共同生活给甘肃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风情各异的民俗景观,如甘南藏族的锅庄舞,汉、回、藏、东乡和保安等多民族的花儿盛会,裕固族的服饰礼仪等。2.特色旅游景观分析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甘肃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和打造了诸多具有甘肃区域文化和自然的特色旅游景观,然而文化特色景观是彰显甘肃形象的主题元素。其中,1998年以来我省共有敦煌、嘉峪关、天水、兰州、张掖、武威、酒泉、平凉8座城市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有28处旅游景区入选国家4A和5A级景区,它们分别是嘉峪关文物景区、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敦煌阳关文物景区、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西汉酒泉胜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兰州水车博览园、兰州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旅游风景区、武威文庙、武威市雷台公园、肃南马蹄寺风景名胜区、松鸣岩风景名胜区、冶力关风景区、拉卜楞寺、成县《西狭颂》风景区、陇南市万象洞风景区、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官鹅沟风景区、卓尼县大峪沟景区、景泰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和武威沙漠公园等。此外,我省的特色商品景观主要有洮砚、夜光杯、庆阳香包、兰州百合、武威铜奔马等。非物质文化景观有陇东道情、皮影戏、兰州鼓子等。二、甘肃省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的环境分析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肃省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甘肃省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甘肃省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状甘肃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各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外,区内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十分,游不尽的丝绸路,神秘的莫高窟,还有嘉峪关、麦积山、崆峒山等等,甘肃省已建成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91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4%。无论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都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但就甘肃省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水平比较低,总量规模不大,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实际属于低投入低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相符。尽管甘肃省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甘肃省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少,进而形成了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富区”,旅游开发“低谷区”和旅游经济“贫困区”的现状。另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场结构也不平衡,入境旅游比例较小,是目前甘肃省旅游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制约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1、观念滞后。旅游开发需要突出甘肃省的地方特色。甘肃省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密切相连。目前甘肃省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走过的老路,依照东部经验,并没有开发甘肃省的特色,走新路子。甘肃省旅游业观念之所以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甘肃省经济的落后。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特色互补效应。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但甘肃省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显得不足,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3、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改革开放以后,甘肃省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甘肃省交通设施较为落后,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与东部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代表现代化交通的高速公路,近年来所有大的发展,但总里程数仍然较低,无法满足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因交通不便而对其旅游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4、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管理体制落后。落后的旅游产业观、管理体制加上急功近利的利益驱动最终难免会促成难以扼制的破坏性的资源开发行为。甘肃省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旅游景区普遍实行公益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投入、低产出;低开发、低保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公益型管理普遍地为经营型管理所代替,资源开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政企不分的经营型管理并非一定能够达到“高收益、高保护”的目标,反而束缚了许多旅游景区的发展,也造成了许多因非理性决策而导致的资源滥用现象。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及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二)、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条件甘肃省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西部大开发为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历史机遇。1、政府导向功能进一步加强。甘肃省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培育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投入少、效益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显然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所以政府在战略上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甘肃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多数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交通状况明显改善。2010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6亿元,增长17.3%,其中高速公路132.6亿元。全年建成高速公路397.5公里,甘肃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新开工高等级公路8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76公里,二级公路510公里。3、旅游设施更为齐全。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甘肃省旅游设施较以往也大为改观,各地都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更为科学,管理更加规范。4、旅游商品更加丰富。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甘肃省除了加大对知名景点的宣传力度,还不断挖掘开发具有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三、甘肃省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采用循环发展模式1、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必须树立环保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的解释,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旅游生产要素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过去不少地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曾经出现急功近利行为,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于是,2005年国家旅游局和原国家环保总局首次携手,共同采取系列措施加强旅游环境保护。从此,生态环境保护开始被纳入到各级旅游发展规划中。通过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严格审查旅游发展规划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部分,必须进行修订、调整和补充。2、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必须确保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是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对游客吸引力的综合性经济技术过程。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旅游资源开发的成败,不仅直接决定着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吸引力的大小,而且将影响到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基本原则,不断改善旅游资源的依存环境,减缓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的衰竭速度,解决以破坏资源为代价的非持续性发展问题。在统筹兼顾各种相关主体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旅游生产要素布局,科学组织旅游活动开展,确保旅游资源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3、投资旅游项目建设必须厉行成本节约旅游项目就是指以旅游资源利用为基础,以提高旅游吸引力为宗旨,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目标,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旅游开发建设工程。旅游项目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既包括了旅游资源开发及景区景点建设等主体性项目,也包括为旅游活动开展提供服务的外围辅助项目。这些项目相互包容、彼此交叉,形成极为繁杂的旅游项目体系。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广泛发展,旅游项目建设力度将会不断加大,一些高等级、高档次、高规格、高质量的旅游项目都将陆续投资建设。因此,根据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旅游项目必须遵循“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厉行成本节约,争取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或者是低消耗、高回报,真正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4、从事旅游产品加工必须注重节能减排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经营者向旅游消费者提供的、以满足旅游活动过程中各种消费需求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旅游产品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由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共同构成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在旅游行业中,凡从事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娱乐等单项旅游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习惯称为旅游要素供应商。旅游产品开发,就是旅行社通过购买旅游供应商的各类单项旅游要素,然后经过科学搭配,精心组合,串联形成一条条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及能源,而且会产生多种废弃物和有害气体,从而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很显然,与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清洁生产”、“低排放”等原则完全相悖。因此,若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旅游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5、参与旅游消费活动必须强调理性行为如果说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加工等,都是从旅游经营角度来衡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话,那么,研究旅游消费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则是从旅游者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旅游者作为消费主体,其行为总是不同程度地对生物群落、水体资源、空气质量、环境卫生、地域文化等众多方面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游客故意为之的,也有游客无意使然的。因此,为了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中“可持续消费”的基本理念,就必须特别强调游客消费过程的理性行为。(二)甘肃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1、实施政府主导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