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地质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能源地质学图书名称:能源地质学出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作者:陈家良责任编辑:宋党育出版时间:2004年3月装订:平装开本:16页数:324商品ISBN:ISBN7-81070-860-0/P.39市场价:33.80元会员价:33.80元折扣:100.00%节省:.00元前言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为人类提供所需有用能的资源。地球的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水力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非再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能源。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90%是非再生能源,即煤、石油和天然气,而可再生能源仅占10%.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能很早就已大规模地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故称为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而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等应用较晚,并需要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称为新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力能从自然界得到后便可直接利用,称为一次能源,而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煤气、热能、氢能等称为二次能源。地球上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时刻进行着的热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极其巨大的能量,这种热能使地球上产生大气和海水的对流和循环,造成风能、波浪能、洋流能,造成蒸发、降雨等水的循环,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得以生长和繁衍,动物依靠植物而生存,由于动植物的死亡、堆积、埋藏和变化而生成了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能源。地热能则是地球自身产生的能源,而潮汐能是太阳系行星运行对海水、湖水等引力转换的结果。核能是人类利用人工的方法,使原子发生核裂变或核聚变而产生出的巨大能量。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即煤、石油和天然气,其次是水力能和核能。据统计资料,世界上煤炭资源量约为15万亿t,目前每年的产量50多亿t;石油资源量约为3000亿t,年产量50亿t;天然气的资源量约为400万亿m3,年产量5万亿m3(相当于50亿t石油的发热量)。目前世界能源的生产构成为:石油占40%,煤占27%,天然气占23%,水电和核能占10%。但从资源量看,煤占84%,而石油和天然气仅占6%。从能源的生产和利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几十年中,天然气的利用强度将超过石油和煤,核能和太阳能也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就中国的能源资源而言:煤炭资源量占95%,石油和天然气仅占5%。中国目前能源生产构成是以煤为主,即煤占75%,石油占12%,天然气占4%,水电占7%,核能占2%。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中国的能源中煤仍占重要地位,但比例会有所下降,而天然气、石油、水电、核能将会上升,新能源也将得到较快的发展。煤炭开采的环节多、难度大、成本高、运输不便,利用时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比较严重,开采后造成地表塌陷,但煤炭是发电的主要燃料,也是炼铁所需焦炭的惟一来源,更是重要的民用燃料和化工原料;天然气的开发成本较低,运输方便,利用时工艺流程较简单,操作方便,无灰渣,污染小,是一种优质的洁净能源;石油是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柴油发动机的主要燃料,各种机器用的润滑油原料,石油也是极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化工产品有几千种之多,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化学肥料、农药、医药、炸药、溶剂、染料等等,多数来自石油,它是工农业生产、国防、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氢能、水力能等能源,多数污染小,热效率高,可再生,但有的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目前的生产成本较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然是人类的主要能源,还要继续开发和利用,但对环境的污染方面要加以改进。新能源将会得到积极的开发和利用,但很多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和解决。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化石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的形成、物质组成和性质、聚集和分布规律、资源评价方法等,对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水力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只作基本知识的简单介绍。本教材主要适用于煤炭、石油、地矿类院校的学生,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由于学时的限制,很多问题不能深入展开讨论。该教材适合于80~100学时的教学安排,并可采用实验课和录像课辅助教学。本书由中国矿业大学陈家良副教授(前言、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第四节)、邵震杰教授(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二节及第三节)、秦勇教授(第一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一节)编著,全书由陈家良副教授主编。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帮助,参考并利用了许多作者的论著,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著者谨识1999年11月商品目录:第一章沉积有机质的形成与聚集1第一节沉积有机质的成因1一、沉积有机质的来源1二、生物解剖结构与化学组成4三、生物质向沉积有机质的转化10第二节近现代沉积有机质的物质组成14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14二、腐植酸的化学组成16三、可抽提沥青的化学组成18第三节沉积有机质的聚集20一、陆地与海洋的沉积环境组合20二、泥炭的聚集环境22三、分散有机质的沉积分配25四、沉积有机质的分布28第二章沉积有机质的物质组成31第一节煤的物质组成31一、煤的岩石组成31二、煤的化学组成58第二节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的物质组成69一、分散有机质的分类和有机质的类型69二、石油的化学组成74三、天然气的物质组成80四、油页岩的物质组成84第三章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和利用86第一节煤的性质和利用86一、煤的物理性质86二、煤的化学工艺性质95三、煤的分类113四、煤的用途及对煤质的要求121第二节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的性质和利用130一、石油的性质130二、石油的工业利用131三、天然气的性质141四、天然气的利用144五、油页岩的性质和利用145第四章沉积有机质的演化作用148第一节演化的阶段与标志148一、沉积有机质演化阶段148二、沉积有机质演化标志150三、沉积有机质演化跃变152第二节演化的产物153一、固态有机质产物153二、流体有机质产物154第三节演化的地质-地球化学机理159一、沉积有机质演化的地球化学机理159二、沉积有机质演化的反应动力学模型163三、沉积有机质演化的地质因素164第四节沉积有机质的演化类型168一、沉积有机质的深成演化作用168二、沉积有机质的岩浆热演化作用170三、沉积有机质的动力演化作用173第五章煤层和油气藏的形成和变化175第一节成油、气、煤的沉积体系175一、能源资源与沉积体系概述175二、冲积扇沉积体系176三、河流沉积体系180四、湖泊沉积体系184五、三角洲沉积体系188六、滨海带、浅海带各种沉积体系194七、深海沉积体系202第二节煤层的形成和变化209一、煤层的形成和煤层的特征210二、煤层厚度和形态变化及其控制因素213第三节油气藏的形成、运移和聚集225一、油气的储集层与生、储、盖组合225二、油气的运移与圈闭230三、油气藏的形成与类型234第六章能源资源聚集分布及能源盆地238第一节地壳中煤、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238一、控制能源资源聚集的地质因素238二、煤、油、气资源在地质历史中的分布241第二节能源盆地244一、能源资源的聚集盆地及其特征244二、能源资源聚集盆地的分类246第三节盆内结构与盆地演化257一、盆内结构257二、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261三、盆地的侧向迁移262四、盆地的反转266第七章化石能源矿产资源评价269第一节化石能源矿产资源特点与评价理论269一、化石能源矿产资源评价的基本特点269二、化石能源矿产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270三、化石能源矿产评价一般流程273第二节区域煤炭资源综合评价274一、煤炭资源综合评价参数体系274二、区域煤炭资源综合评价模型275三、区域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结果276第三节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综合评价278一、油气资源评价内容与流程278二、油气资源量评价方法280三、油气地质风险分析283第四节煤层气资源地质评价285一、评价参数体系285二、煤层气资源量估算方法286三、煤层气资源综合地质评价288第八章其他能源资源292第一节太阳能292一、太阳能概况292二、我国的太阳能资源293三、太阳能的利用294第二节地热能294一、地热概述294二、地热的几个基本概念296三、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298四、地热资源的评价概述300第三节核能300一、核能概述300二、核能的释放和核燃料的使用302三、裂变核燃料资源304第四节水力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307一、水力能307二、风能310三、生物质能311四、氢能312参考文献313图版及图版说明315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