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文澜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简体字、繁体字不必你死我活徐宗俦近几年来,汉字的繁体与简体之争,这一百余年未中断的争论又热闹起来,从祖国大陆到海峡对岸,再到但凡有华人用华文说华语之处都在对此道长论短,莫衷一是。这充分说明,炎黄子孙们,在为有以汉字为核心代表的中华文化而骄傲。文字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汉字的演变史,也始终与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汉字是世界上各种现存文字最独特的,简体字虽源于历史上人们自行简化的手书体,但它毕竟还是以繁体字为基础的,不能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去否认简体字。而在汉字的广泛推广与使用上,简体字功不可没。我国推广简体字五十多年来,13亿人口中的文盲越来越少,外国人学汉字也越来越从简体字中受益匪浅且学者日众。但是,把汉字的“繁”与“简”,扣上“正统”与“山寨”之说,也是大有人在的,甚或还有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自己是“简体字的深受其害者”,无视简体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发挥的作用,让人感到惊愕,甚至嗤之以鼻!至于“海峡那边”有人把汉字的“繁”与“简”,上升为两岸恰如“你是你,我是我”、“一边一国”的“佐证”,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可以为此“得意”,却绝对不得人心。平心而论,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的继承与发展,没有继承谈何发展?繁体字、简体字完全可以共存共荣,并行不悖。前者形意与形声兼备,用于书写特别是用于艺术类的创作(像字画、广告),那种中华文化的传统韵味妙不可言;再说,习惯于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同胞加上海外华人也有好几千万之众。简体字读、认、书写皆好学、好记,且书写效率极高。在对常用的两千多个汉字笔画所作研究的粗略统计中发现,简体字平均笔画至少比繁体字少了1/3,有的笔画少了百分之八九十!书写效率的提高,对现代社会将是何种概念,不言自明。此外,简体字也绝非毫无艺术性可言,我们可以看看《庞中华硬笔书法字帖》、沙英男在《光明日报》上的题字以及其他作品,多为简体字,同样不失隽秀飘逸。看来汉字书写之好与不好并不在于繁与简,而全凭自已的艺术功底,切莫“人笨怪刀钝”。繁体字、简体字各有千秋,围绕它们的歧见应止步于学术争论,绝不可偏执地情绪化,更要彻底地摈弃在这一问题上的泛政治化倾向。因此,笔者对台湾马英九先生倡导的“识正书简”,颇有同感。“识正书简”是个好主意!它跳出了“非此即彼”那种形而上的思维观,没走要么废“繁”要么废“简”的极端;它倡导习惯于繁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能写简体字;习惯于简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繁体字;让各地的各种正规出版物依惯例,各得其所,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最为重要的是,“识正书简”将会成为海峡两岸乃至全球汉字使用者认同中华文化传统的最大“公约数”。(选自《环球时报》,有改动)1.以下对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简体字平均笔画比繁体字减少了很多,书写效率明显提高,对现代社会有重大意义。2B.繁体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简体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C.繁体字和简体字各有优势:繁体字有艺术性但不便书写,简体字便于书写但没有艺术性。D.简体字是以繁体字为基础,并且在被大部分华人使用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借传统的名义否定它。2.下列对原文“识正书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识正”就是认识正体字(繁体字),“书简”是指书写(可以)写简体字,印刷体则用正体字。B.“识正书简”中的“正”指正体字,也即繁体字,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从汉字发展的渊源来看并无不妥。C.“识正书简”也是一种折中方案,“繁简”并行不悖,是大陆和台湾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D.“识正书简”是马英九基于两岸统一这一政治因素的考虑而提出的一种解决“繁简之争”的方案,具有建设性。一、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元德秀者,河南人,字紫芝。开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德秀少孤贫,事母以孝闻。开元中,从乡赋,岁游京师。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①,与母诣长安。登第后,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刺血画像写佛经。久之,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州南和尉。佐治有惠政,黜陟使上闻,召补龙武录事参军。德秀早失恃怙,缞(旧时的丧服)麻相继,不及亲在而娶。既孤之后,遂不娶婚。族人以绝嗣规之,德秀曰:“吾兄有子,继先人之祀。”以兄子婚娶,家贫无以为礼,求为鲁山令。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汝郡守以客礼待之。部人为盗,吏捕之,系狱。会县界有猛兽为暴,盗自陈曰:“愿格杀猛兽以自赎。”德秀许之。胥吏曰:“盗诡计苟免,擅放官囚,无乃累乎?”德秀曰:“吾不欲负约。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即破械出之。翌日,格猛兽而还。诚信化人,大率此类。秩满,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杳然有长往之志,乃结庐山阿。岁属饥歉,庖厨不爨②,而弹琴读书,恬然自得。好事者载酒肴过之,不择贤不肖,与之对酌,陶陶然遗身物外。琴觞之余,间以文咏。率情而书,语无雕刻。所著《季子听乐论》、《蹇士赋》,为高人所称。天宝十三年卒,时年五十九,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士大夫高其行,不呼名,谓之元鲁山。(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3十》)注解:①板舆: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②爨(cuàn),烧火做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于墓所庐:房子B.族人以绝嗣规.之规:劝告C.会.县界有猛兽为暴会:恰逢D.好事者载酒肴过.之过:拜访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元德秀“高行”的一组是()(3分)①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②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③佐治有惠政,黜陟使上闻,召补龙武录事参军。④不及亲在而娶。既孤之后,遂不娶婚⑤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⑥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A.①②④⑤B.②③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⑤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5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大夫高其行,不呼名,谓之元鲁山。(5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8.“力尽筋疲谁复伤”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境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4(1)土地平旷,。(2)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3)王曰:“善。”乃下令:“,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4),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文学作品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品质(英)约翰·高尔斯华绥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5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2)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永远的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