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地区民俗民风对当地出生性别影响因素浅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刘皓关爱女孩行动是我国人口安全、全面将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促进人们的观念同社会进步与文明融合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处在深化改变、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处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阶段。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农村聚集地,在相对城市经济较落后且发展缓慢的地域,同时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村规民约和民俗民风,男女平等问题或许就会以一种民族理念或是民族传统而改变。为了反映村规民约及民俗民风对男女平等现状的影响,并研究分析其不同地区、不同民俗、不同年龄段对男女平等问题看法的差异和原因,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统计共有57各少数民族,其中56个民族为官方统计结果,在这56各民族之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一亿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少数民族人数较少而且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同时农村少数民族的村规民约相较之下很多而且居住的比较分散,所以对农村少数民族的调查就是比较困难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民俗民风对出生性别比影响因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之云南兰坪县普米族民俗民风对出生性别比影响因素研究小组经过四十多个小时的行程来到了云南省兰坪县。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农村干部、农村医务人员和群众的方式在当地进行了抽样调查,以出生性别比例为主要调查方向,并通过走访年过花甲以上的老人来了解当地的村规民约和民俗民风,同时分析当地民俗民风与男女性别偏好的关系,解析他们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民俗民风是否对出生性别造成了影响,以及影响方式和当地男女出生性别比的关系。当地男女性别偏好出生性别比例的现状经过对当地人群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将调查的方向主要分为了男女出生性别比例和学龄儿童男女性别比例两大方面,众所周知觉得这两大方面可以直接的反映出当地的男女性别偏好问题。由于当地居住分散,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极其不便,所以我们了采取走访村干部和入户调查的形式。首先是这个村子的人口状况,包括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对政策的想法和村里的人口情况等方面。根据国家规定,普民族受到少数民族规定影响,可以在生两个孩子上限的基础上申请多生一个,但可能由于申请比较复杂,这里的村民说,这里每家基本上最多就生两个孩子家庭,村民一般不选择只生一个孩子,其主要原因是“爬山路险峻,容易出事,只有一个孩子不保险”。1、学龄儿童男女性别比例调查。我们分别对这个地区的村中孩子男女性别比例做了一个整群调查,将孩子按照18岁以下和在校学生的规格分成了两个整群,调查男女性别比例情况。通过走访同干部和对村民的抽样调查,得出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如下:18岁以下孩子男女性别比例为46:54,在校学生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对此现象,我们对结果做了下分析:女多男少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1.可能是由于想要男孩,而两胎都生了女孩,才导致女多男少的现状,典型的父权制;2.可能是村民们并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只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女孩生的比男孩多,一种正常的现象。之后我们带着疑问对当地村民对进行了男女性别偏好问题的调查:如果只能要一个孩子,您喜欢男孩还是女孩?1.男孩;2.女孩;3.无所谓,都一样。调查人群为10—72岁之间,总人数143人,60岁以上老人占10.5%,18岁以下青少年占23.1%。其中只有1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男孩(5%来自60岁以上老人,7%来自18岁以下青少年),结果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对此,村书记和部分村民为我们解答了原因:“因为现在村里的年轻男女都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干的活、挣得钱也都差不多,也就没有什么不平等的……女孩要比男孩乖得多,知道收拾家务、做饭,男孩就知道淘气……还有就是男孩长大结婚后还要家里盖新房,女孩就不用……总之就是觉得女孩好养活”,所以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女孩的原因吧。在此看来,经济收入方面男女价值平等促进了男女社会性别平等,经济平衡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对于男女性别平等的看法。2、男女出生性别比例调查。在村中入户调查的同时,我们进行了关于村民对出生儿男女性别偏好的调查:1、你希望您的第一胎是男孩还是女孩?A无所谓,B男孩,C女孩;2、如果你生了两个女儿,你还会选择申请再生一个孩子吗?A会,B不会,C看情况,不一定。调查对象不变:人群为10—72岁之间,总人数143人,60岁以上老人占10.5%,18岁以下青少年占23.1%。经过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第一个问题“你希望您的第一胎是男孩还是女孩?”,有90.2%的调查对象选择“无所谓”,2.8%选择了“男孩”,7.0%选择了“女孩”;第二个问题“如果你生了两个女儿,你还会选择申请再生一个孩子吗?”,94.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会”,3.5%选择了“会”,2.1%选择了“看情况,不一定”。之后我们又做了细致的分析,总共有88.1%的调查对象同时选择了第一题的“无所谓”和第二题的“不会”,也就是至少可以说这88.1%的调查对象目前没有存在对出生儿的男女性别偏好问题。同时经过调查显示:相对之下,18岁以下青少年的调查对象中存在性别偏好问题的较多,尤其是男孩之中表现出“想生男孩”的比例较大,将近30%左右的男生希望未来自己的第一胎是男孩。他们说:如果将来只能生一胎的话,希望生的是男孩;老年人的性别偏好问题较好一些,只有少部分的老年人有一点性别偏好问题;青年人基本上都可以做到男女一视同仁,持有男女都一样的态度。对此现象,村民和村干部给我们的解释是:小男孩在多很少干活,相较女生要懒得多,而且都特贪玩,顶多是被父母批评下,也没什么的,男生脸皮都厚,所以他们觉得当男生很自在,也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男孩啊……老年人是因为他们有的时候会比较主观(性别偏好)一点,因为很多老人就是喜欢男孩或喜欢女孩,没别的原因就是看着顺眼,就是喜欢……年轻人这一代,有的人也是有点主观一点,但是99%左右吧,都是感觉男女一样,对于大家常说的(性别偏好)问题主要是看客观情况和实际生活条件的影响了,生的再多养不起也不行啊……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当地的村民大多数并不存在性别偏好问题,也没有对出生男女性别比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作为调研小组的一员,为了更明确、更深入的了解当地村民对出生儿男女性别偏好的看法,就必须要追根逐源,联系少数民族的根基——民俗民风,再对他们的想法进行剖析。所以接下来,我就要对当地普米族人的民俗民风进行一个简要概述。当地普米族的民俗民风简述在进村前,我们和当地人聊天时首先就了解到了一个普米族的禁忌:女人和小孩不允许从火塘前面经过,男人可以。经过几天的谈话和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当地普米族人的民俗民风。首先是一位老人和我们讲的关于普米族人的婚庆方式。兰坪县普米族的婚礼则是在“对歌”声中进行的。从新郎去女方家接亲,到新娘步入洞房的整个过程中,《出嫁歌》、《梳妆调》、《认亲调》、《开门调》、《送亲调》、《聚会调》等欢乐的歌声连绵不断,整个婚礼喜庆、欢乐、吉祥。而且他们也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抢婚”是相爱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若无其事的外出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声呼喊:“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也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从新婚之夜开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内不能发生性关系。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并长住于此,过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后,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几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后,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时,新郎新娘方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总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却仍要设法返回娘家。当她怀孕后,娘家便通知男方举行坐家仪式,从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旧的习俗,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甚至七回八转。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间认为,如果一迎二娶后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种婚俗,当地人称之为“三回九转婚”。在这种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即使女方愿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规矩办,否则,就会遭众人耻笑。普米族的绘画主要是用于宗教活动,也只有喇嘛能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如画老虎、豹子等挂在门上,作为避邪之物。供在锅庄前的灶神“宗巴拉”,是喇嘛绘制的。有经堂的人家,往往在经堂内绘有壁画;以白灰为底,在上面以黑线条作画,有雷公、老虎、豹、牛等,所用颜料有白灰、黑色锅灰和红粉等;最简单的是在墙上画些白点,表示着天上的群星,象征着吉星高照。在文化艺术方面,兰坪县普米族人也保留了相当传统的艺术特点。雕刻艺术,大多掌握在木工手中,他们经常在门窗和神龛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在经堂的门上,雕刻有花鸟等形状。他们以黄泥、马牙石子,海螺等物,塑成宗巴拉(灶神),在里面放置铜钱,外面涂上白灰,供在火塘边。漆器也是普米族的传统工艺品,远近闻名,通常的制品有漆碗、酒壶、酒杯、漆盒等。他们喜爱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白图案,小巧玲珑,光洁可爱。四弦琴是普米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乐器。普米山村,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幢幢木楞房里,常常都能听到纯朴、悠扬的四弦琴声。四弦琴既是普通的乐器,还是小伙子们向姑娘传情示爱的武器。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阿布的小伙子爱上了美丽的姑娘阿乃,但姑娘丝毫不为阿布的真情所打动。阿布忧伤地砍来木头,将它的一端刻成人头形状,用羊皮蒙住“脸”。又把木头的另一端削成人身形状,把四根麻线绷在这根木头上,制成了“四弦”琴。阿布整天忧郁地弹着,弹出了美妙的乐声。弦声回响在普米寨的上空。第四天,阿乃终于被阿布的真诚所打动,接受了阿布的爱情。从此,“四弦”便成了普米人吉祥幸福的象征。“四弦”音质优美,能弹奏出不同的曲调。当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朋友重逢,普米人都用“四弦”来抒发感情。同时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口弦”,也是他们的一种乐器,只有三根木片组成,三根木片是经过精细的处理的,样子像钢琴的琴弦,波动时可以发出不同的音律。使用的时候,要把三根木片按照规定的顺序上下排好,放到嘴唇旁边,之后拨动不同的木片,再配合上嘴唇的声音,就可以弹奏出动听的音乐,很神奇也很独特。在祭祀方面,这里的普米族人也有着独特的方式与信仰。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张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灶神左右家人兴衰,龙神施风降雨,因而把吉凶祸福与神明的好恶紧紧联系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种。这三种祭祀就是指的是祭天、祭祖、祭三角架(火塘上所摆之物,也可以说是灶神),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祭中柱。在当地我们了解到的和询问到的关于他们的民俗民风的简要概述就是这些了,这些也是他们觉得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的,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起着一定作用,而且也是他们目前保留的最完善的部分。民俗民风对出生性别比例的影响浅析至此,调查了当地普米族人保留的、重要的、至近起着明显作用的这些民俗民风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民俗民风里面并没有对男女性别偏好问题造成影响,也没有对出生儿的男女性别侧重产生偏好问题,可以说在当地普米族的民俗民风中没有对性别偏好的任何规定,或是说任何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要研究民俗民风对出生性别比例的影响,就必须要联系多民族的风俗进行共同分析。因此,下面我要展开一个对我国多民族民俗民风中对出生男女性别比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