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品社第四单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这一方水土活动目标:1、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我们生活的这一方水土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物产丰富,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差异。2、初步探究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3、激发为祖国而自豪的情感。活动准备:1、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我们生活的这一方水土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们未曾思考过祖国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祖国的地形复杂,各地的气候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区域的物产资源也存在着差异,也未曾探究过自然环境对物产资源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将自己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提升,将自己已有的感受转化为更深的为祖国自豪的情感。2、物质资料准备:①教师准备:中国地形图、歌曲《黄土高坡》录音带、彩色卡纸若干张;制作一个包含天气预报节目,气象符号图等气象知识的多媒体课件或准备相关资料;各种物产图片,中国地图,家乡物产表。②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反映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歌曲或文章;搜集祖国物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彩色笔、卡片纸。活动时间:3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好山好水好地方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各种信息,谈一谈自己对祖国的了解、感受。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搜集祖国各地自然风光的图片,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现在就来考考大家!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活动一:看图猜地名⑴教师出示各地的自然风光图片。如:雪域高原、沙漠、戈壁、草原、水乡、沙滩等。⑵引导学生欣赏后回答问题。①猜猜这些图片可能拍自祖国的什么地方,为什么?②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③根据它的特点,给它取个好昕的名字。如:椰林海韵……⑶学生汇报,教师小结评价。⑷教师:辽阔的平原土地肥沃,江南水乡河流交织,风景秀丽,请大家想想我们家乡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活动二:家乡的风景,家乡的美⑴学生交流展示能反映家乡自然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概括家乡的环境特点。⑵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家乡自然环境名片”。要求名片要反映家乡的地理环境特点。⑶展示成果,评价鼓励。把名片粘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分组上台欣赏,评选最满意设计奖,最后由获奖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活动三:资料汇报⑴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课前请大家搜集能反映各地方自然环境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下面请大家把它贴到地形图上。⑵学生自由将图片、文字资料贴到中国地形图上。⑶欣赏、点评。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点评:图片贴得是否恰当?为什么贴在这里?理由是什么?⑷在讨论的基础上调整中国地形图上的图片、文字资料。⑸教师:我国地形的特点复杂多样,从这张图上你能找出我国地形的类型吗?活动四:分析祖国地形特点⑴找出地形的类型。如:桔红色代表海拔3千米以上的高原,绿色代表海拔为0~500米的平原和丘陵,黄色代表海拔为500~3000米的高原等等。⑵说说各种地形的特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如:河流多自西向东流;西边的多是山脉,地势高;东边的是丘陵,平原,地势相对较低等等。说说他们去过地方的地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一些信息。我国地形、地貌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度差别悬殊。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中国与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活动五:从文学、艺木的角度感受地形的美与奇⑴教师:刚才的活动让大家感受到了祖国秀美的风光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我们的祖国就是这么美丽,生长在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正是这份喜悦让艺术家们放声歌唱:下面我们听一首歌:⑵播放《黄土高坡》。教师引导:这首歌曲描述了哪种地形(学生回答)还有很多艺术作品反映了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一些这样的艺术作品。现在,我们交流自己收集的成果。⑶教师提出活动建议: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①唱一唱反映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歌曲。如《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我是草原小骑手》、《赶海的小姑娘》、《浏阳河》、《梦里水乡》、《天堂》等。②读一读描写我国各地自然景色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原》等。③画一画各地的自然景色。⑷学生活动,展示活动成果,教师评价、鼓励。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外出旅游时注意观察当地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二课时多样的气候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学生课前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模拟主持天气预报节目。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教师:同学们,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成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情况。教师:你们知道在祖国北方的哈尔滨今天的天气吗?教师借助课件播报哈尔滨地区的天气预报。教师提问:听了天气预报,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不同地区的气候存在差异)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活动一:了解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⑴猜猜气象符号的含义。①课件出示(也可以用粉笔画在黑板上)各种气象符号。如:晴、晴转多云、小雨、雷阵雨、暴雨、阴、风……学生自由猜测其含义。②教师:昨天老师请大家收听了自己最喜欢的城市的天气预报,下面咱们就来个天气预报“现场播报会”。⑵课件出示中国24小时的天气预报图(或教科书第66页图片)教师宣布天气预报“现场播报会”:两分钟时间内简要介绍该城市24小时的天气状况,语言准确,声音响亮,表达流畅。⑶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练习,再自愿上台播报。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①使用简单的方位词进行概述。②使用描述天气情况的成语。⑷学生总结交流我国气候的特点。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这么多小气象预报员的介绍,从这张24小时天气预报图中你看为什么同一天内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别会这么大。活动二:感受中国气族的复杂多样⑴寻找我国的气象之最教师:咱们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夏季气温高达摄氏50度,那是我国最热的地方。(有条件的话,用课件播放吐鲁番盆地的图片)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气候之最?学生找一找我国最干,最冷,最湿,台风经过最多,降水最多等的地方,交流汇报。⑵走近“气象名城”①寻找“气象名城”。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气象名城。教师出示教科书第67页上的“中国气象名城”卡,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圈出它们的位置。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②为“气象名城”设计名片。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了解到的信息,设计气象名城的名片。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活动三:拓展延伸课件播放气候差异较大的地区的风景图片,介绍相关的气象小知识。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同学们,你们想想,这么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第三课时富饶的物产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老师引导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乡的物产;祖国各地的特产。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活动一:续编《哈密瓜与荔枝兄弟》的故事⑴教师讲述《哈密瓜与荔枝兄弟》的故事,提问:如果两位瓜兄弟换了家乡会怎样?⑵学生自由猜想,续编故事。⑶教师: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合不同的生物生长。看看这些东西,想想它们适合在哪儿生长?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活动二:物产寻根记⑴教师出示不同地区的物产图片,如:水稻、荔枝、小麦、青裸、甘蔗、芒果、桔子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产地。⑵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家,把图片贴上去。⑶讨论:它们能不能换个家,为什么?我国的农作物品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⑷小结: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不同,所以同一种作物在有的地方能生长得好,而有些地方却不能。活动三:寻找家乡的物产⑴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家乡有哪些矿产和野生动植物资源。⑵填写“家乡物产表”。我的家乡在:类别内容家乡的农作物家乡的野生动植物家乡的矿产资源⑶交流家乡物产的信息。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活动四:了解祖国的物产⑴在教科书第71页的地图上寻找祖国有哪些矿产和野生动物资源。说说家乡的矿产和野生动物资源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⑵为特产制作名片。①寻找祖国各地的特产。如:烟台苹果、西藏牦牛等。②将物产分类:如水果类、牲畜类、植物类、矿产资源类、土特产类等、为其中的几种物产设计名片,并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活动五:制作祖国物产分布图⑴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将搜集的物产信息资料和绘制的物产名片,图画粘贴在中国地图相应的产地位置上。⑵学生上台介绍祖国的物产及基本分布状况并分析原因。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1、同学们,此时你最想说什么?2、课后同学们继续了解更多的物产,感受祖国的富饶!反思:略活动主题二:我们在这里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知道祖国的山山水水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探究不同地区的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探究自然环境与经济文化特点之间的关系。3.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体验劳动的快乐。4在探究过程这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搜集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活动准备:1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读书,看电视,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已经对祖国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地区自然环境及气候差异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但不深入,掌握信息及拥有的知识量不是很准确。2物质资料准备:(1)师准备:我国具有突出特点的南北地区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搜集一些突出地区自然环境的文字及图片资料(2)学生准备:搜集调查南北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搜集一些不同地区生产工具的图片资料;利用各种方法从农,林,牧,渔等方面了解祖国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活动,填好“人们生产活动调查表。活动时间: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大米饭,小米粥,青稞酒)一.课前初探,初步体验。根据体现教材主题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周围人群了解我国南北地区吃,住等方面的特点。并了解为什么回这样,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的差异。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1)师讲故事:一个南方亲戚到我家做客,我以我们北方人热情待客,做了饺子,面条招待,而亲戚却吃的很少,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2)生通过课前了解,搜集资料交流。(3)小结引导:对生活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饮食习惯具有差异,为什么会有差异,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活动一:探究我国南北地区“吃”的差异及原因。(1)生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南北人“吃”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面条,饺子,泡馍喝青稞酒,等,南方人喜欢吃米饭)(2)学生班上交流探究成果。(师可引导到具体地区民族的饮食。)(3)引导生思考:为什么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饺子?(4)学生班上交流,教师相机补充:由于气候原因造成北方主要(5)种植小麦,南方主要种植稻子(6)教师补充一些不同饮食习惯:南甜北咸,南鱼,虾,禽,北肉。通过这一交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地域广阔,由于气候,自然环境造成饮食的差异。过度:我国南北地区不光在饮食方面存在差异,在衣,行,住方面也存在差异。活动二:探究穿,住的差异。(1)学生小组自渎教材74页第二自然段了解北方人穿,住的习惯。(2)学生班上展示南方人穿,住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教师随(3)即补充有关资料。(4)(学生小组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4)师小结:南北气候的影响造成了这样的差异。活动三:探究“行”的差异及原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74页第三自然段了解云南“行”的怪。(2)学生小组交流搜集到我国南北地区(可具体到一个地方,一(3)个民族)行的不同的文字或图片资料。(4)学生班上展示交流,师随即补充。(5)学生探究差异的原因。师补充小结: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6)行的差异。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我国南北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不同造成我国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的不同,小组内分南北两组演一演展示生活习惯的不同。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课下通过调查,上网的途径研究我国南北地区语言的差异,形成一个文字资料下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