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草原(第一课时)课型:讲读课教材分析《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资源准备多媒体实施策略(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查自学情况。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习题设计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一课一思本文描述的风景非常美丽,但让学生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象从没有见过的景色是有一定难度且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中可才用多种辅助手段,如草原图片、有关草原的歌曲、课文的录音带、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国画等。课题:1草原(第二课时)课型:讲读课教材分析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学情分析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可能多数没有去过草原,所以让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准则成为教学的重点。学习目标(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重点难点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资源准备多媒体实施策略(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三)讲读3、4、5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四)总结全文。习题设计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一课一思我便出示辽阔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图片,并请感悟能力和朗读水平比较好的男生作示范,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来。并给予了他们自由个性练读的时间,这才有所好转。课题:2丝绸之路课型:略读课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学情分析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学习目标1、认识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资源准备课件实施策略1.自学生字,理解下列词语: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2.读通读顺课文,用四要素(时、地、人、事)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的含义是()。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习题设计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绫罗绸缎(línɡlín)凹眼(āowā)匕首(bǐbì)一课一思本篇课文的教学,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我从“巨型石雕”入手,以点带面地实施教学,将形象生活地故事展现在学生的阅读中,然后又引领他们结合故事去体会这条“丝绸之路”的作用,学生基本上都能从故事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课题:3白杨(第一课时)课型:讲读课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情分析在知识与能力上,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与学习方法。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实施策略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荒凉、寸草不生、贫瘠……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习题设计一、根据拼音写一写。1.在救灾前线,救援人员在废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那么qīnɡxī、有力……2.万里碧空,太阳那柔和的光芒fǔmō着大地,空中的鸟儿自由地舞蹈,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望着这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不禁xiànrùchénsī。二、形近字组词晰浑辩戈疆淅挥辨我僵一课一思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课题:3白杨(第二课时)课型:讲读课教材分析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学情分析对以物喻人的文本学习也有一定的经验;在情感体验上,前面的课文学习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这篇课文的展开时十分有益的。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实施策略一、谈话引入新课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3、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习题设计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一课一思总而言之,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题: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型:略读课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青藏铁路不是很熟悉,对于筑路工人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也缺少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中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为学生深入走进建设者做好铺垫。学习目标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重点难点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资源准备教师收集有关图片。实施策略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习题设计1.用“√”选择带点字的读音。妖娆(rāonáo)隧﹙suìshuì﹚道机械﹙jièxiè﹚青藏﹙zàngzhàng﹚狰狞﹙nínglíng﹚巍峨﹙wèiwēi﹚2.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用一杯水去营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帮助不大,无济于事。()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一课一思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由于学生条件有限、时间关系,课上交流不是很多,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