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点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本单元主要通过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露在外面的面”(探索活动)。在本册的第四单元还将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二、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求它们表面积的方法。3、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4、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5、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四、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表面积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立体的空间观念。五、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教材中的附页1和附页2.六、课时安排:1、长方体的认识……………………………………………1课时2、展开与折叠………………………………………………2课时3、长方体的表面积…………………………………………1课时4、露在外面的面……………………………………………1课时整理与复习………………………………………………2课时2第一课时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13到1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件)提问: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教师设疑:刚才大家听见的和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提问:长方体上都有些什么?同组的互相交流一下,再指名上台给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结合学具边指边说:光光的部分叫面,两面之间有一条边,还有点。接着教师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面、棱、顶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课前要求学生自备牙膏盒、化妆盒等长方体物体)任务: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3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剪、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认识长方体的透视图将长方体放到桌面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质疑:为什么看到的结果不同呢?教师揭示原因,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分别有三个面和六个面)。动画演示:长方体的立体透视图。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A、让学生找出长度相等的三组棱。B、讨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和这三组棱有什么关系?C、告诉学生: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D、将长方体框架横放、侧放,指出它的长、宽、高。(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再现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2.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展示动画图像: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归纳: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或叫立方体)。师:请同学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魔方、积木等),然后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展示成果,交流方法。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设计意图: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2)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4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归纳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师板书集合图。(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1.完成教材15页练习第1—4题。2.拓展练习:把一块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平均锯成两块小长方体。(1)每块小长方体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2)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有效信息,变式拓展练习,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灵活应变能力。)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设计意图: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5页第4题。六、板书设计:1、长方体(一)形体顶点面棱个数个数形状大小条数长度长方体86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分为3组,每组中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86每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所有的棱都相等5第二课时课题: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的探索活动,了解“什么是展开,什么是折叠”,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活动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准备:正方体的盒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相同点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点:6个面的面积及形状。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拿出一个食品包装盒)问同学们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是“包装盒”。教师可以通过“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是“正方体”。教师向学生演示什么是展开图:请看,像这样沿着棱剪开(放下其中一个面),使这个正方体完全的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会是什么样的?(停顿十几秒)请2-3名学生说一说你想象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会想象出很多图形,教师指出要一起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可向学生提问:“关于展开图你们了解些什么?”“打算在这节课中解决哪些问题?”(板书:规律、特征)(设计意图:教师首先通过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后面接着鼓励学生动手把想象的展开图剪出来,从而实现体与面的结合。)三、动手探索,总结规律:6活动一:剪一剪发给每位学生一个正方体,试着剪一剪;验证同学们的想象对不对;让剪的快的学生根据剪开的展开图,从前面教具(展开图)中找出与自己剪的一样的贴在黑板上。在活动时,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投影出示)·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先观察一下黑板,如果你剪的展开图与别的同学重复了,那么你就不用贴了。·注意正确使用剪刀,别伤到手。活动二:找一找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有没有重复?(学生贴出来的)学生可能的作品:学生可以判断出:1和5两个图形通过反射是同一个图形,4和7两个图形通过旋转是同一个图形。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剪出来的展开图形状会不一样呢?”学生可能回答:剪的方法不同。“这些展开图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可能回答:都由6个7正方形组成。(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强化直接感知。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有意识的对展开图进行粘贴,让学生感受正方体展开图的某些规律,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活动三:折一折相同的正方体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再尝试把他们展开的图折回原样。操作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演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边折边说,找出展开图上的每个面分别对应正方体上的哪个面。(教师根据要求同步演示,让学生明白,一个折叠,其他人指出展开图上的这个面,是正方体的××面。学生操作、交流、展示。)小结: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经过反复的展开与折叠(板书课题),知道了展开图上的面(板书:面)与正方体(板书:体)上的面的对应关系(板书:对应)。让学生体会到正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关系(相隔一个面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巩固体与面的转换认知,加强感悟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了解寻找对应面的基本方法,然后,上升到由展开图的面想象立体图形的面的对应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四、练习应用,巩固提高1、做“做一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几图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判断,讲清原因,个别不好理解的让学生动手来操作。)2.(课件出示书17页练一练第一题)屏幕上这道题你能够独立完成吗?请说出正方体展开图中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教师可以通过折一折,让学生猜想对不对。(教师演示折叠过程)3、看展开图P17第2题。在操作中进行验证。思考: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同学间进行交流,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图中哪两个面是相对的。(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创设条件、积极引导,有意识的培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习惯。通过此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总结收获(2分)教师问:“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六、布置作业:做一正方体纸盒。板书设计:8展开与折叠第三课时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