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海口市琼山一小黄秋萍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语言文字的意境美。2.通过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品格特点。3.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已为民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动人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快速默读课文,回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整篇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分别是写什么?3.这个故事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请同学们来帮助老师完成这篇课文的板书吧!4.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三、细读课文,剖析形象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有关的语句多读一读;在句子旁写一写自己对他(她)的看法。2.汇报交流(1)后羿的“神勇”A.我们先来谈谈后羿吧。后羿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哪些语句表现了他的力大神勇?(板书)神勇B.指导读:齐读,男女生读(2)逢蒙的“奸诈贪婪”A.逢蒙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奸诈贪婪”在词典中是怎样解释的?从文中你能找出哪些词句来说明他的奸诈贪婪?【板书:奸诈贪婪】B.理解词:迫不及待嗯,他真是一个强盗,一个奸诈的小人!(3)嫦娥的“善良机智”A.我们的主人公嫦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板书:善良机智】B.理解词:接济(联想法)(她对乡亲们深沉的爱,她的善良)C.嫦娥的心理活动D.如何理解词:周旋【播放幻灯】选择正确的答案,再想象。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是如何与他周旋的?E.周旋失败,逢蒙翻箱倒柜,眼看就要搜到仙药了,这时,嫦娥怎么做?三个连贯急促的动作写出了嫦娥的机智、冷静、急中生智。F.反衬写法,【板书:反衬】(4)分男女生读第5自然段四、美读课文,感受意境1.(引读)师: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子变轻了——(学生齐读)2.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觉?3.哪些词语用得最好?好在哪里?该怎么读?(飘飘悠悠、碧蓝碧蓝)4.入情入境美读个别读、点评,再个别读、齐读。配图片齐读5.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把嫦娥奔月的情境,描绘得像一幅美丽的画卷。6.师生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五、畅谈感受,小结本课故事读到了这里,同学们你们喜爱故事里的谁?你们又憎恨谁?为什么?是啊!为了维护正义,为了乡亲们的安危,嫦娥牺牲了个人的幸福,远离了她心爱的丈夫,她不仅有美貌的外表,而且有美好的心灵,她是正义的化身,是美的化身。让我们永远铭记她吧!(板书:美的,永远铭记)逢蒙奸诈狡猾,贪婪无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是邪恶的,永远要受到我们的唾弃。(板书:丑的,永远唾弃)《嫦娥奔月》教学反思海口市琼山一小黄秋萍《嫦娥奔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全文八个自然段,依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嫦娥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可分三段,分别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思念嫦娥。这篇文章的特色有二,一是刻画人物,性格鲜明。故事里主要有三个人物。他们的形象生动画真,性格鲜明可感。二是围绕中心,线索清晰,本文的中心是“嫦娥奔月”,叙写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突出故事主体,尤其是突出主体时又以“仙药”为线索展开,使得整个故事中心突出,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整篇课文计划分三课时授完,今天在多媒体教室展示的是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是:1.深入课文内容,从整体把握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2.感受课文的意境美。设计这一堂课时我的设计意图有三点,一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二是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做到既扎实有效又生动活泼;三是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根据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1.音乐导入,揭示课题;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3.细读课文,剖析形象;4.美读课文,感受意境;5.畅谈感受,小结本课。上课前,我有两点担心:一是开学不久,五年级刚分班,新的学生与我处于“磨合期”,他们的原有基础如何?接受能力如何?是否会怯场?对我的教学风格是否能接受?二是本节课要涉及的内容很多,有词、句、段的理解、感悟和朗读,有人物形象的剖析、把握,有写作方法的感悟与学习,40分钟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紧张的一节课结束了,反思这一堂课,我又有了新的收获:一、整堂课学生的反映热烈,思维活跃。学习情绪高涨,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层出不穷,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令我欣喜异常,因为有他们积极情绪的感染,我才能如此地投入,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学的快乐。同时,我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地了解他们,没有看到他们身上的许多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为我们的不了解,不信任,挫伤了多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啊!以“学生为本”不能仅仅挂在口头,而应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上;二、这篇课文的故事学生十分熟悉,故事情节在第一课时已理清了,学生也能简练地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感悟后羿,嫦娥和逢蒙这三个人物的性格,其中把感受嫦娥心地善良,机智勇敢,舍己为人的品质作为重点。课上我抓住“接济”、“周旋”等词让学生想象说话: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百姓的?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是如何与他周旋的?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和感悟了人物品格特点,一举两得。三、在感悟写法环节,部分学生对于通过美好的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美好心灵(环境衬托)这一写作方法,认识还很模糊,如果能再给学生展示一些课外文章中的实例,效果会更好。《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海口市琼山一小黄秋萍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和作者一起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二、品读感悟1、学生自由读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受。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3、品读第二自然段过渡:“久旱逢甘霖”对于缺水的人们来说下雨是多么惬意的事啊!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雨中洗澡的那个场景吧!生自由读,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创设情景: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内心喜悦?指名结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下雨天就像过节一样,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所以说——师再次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生齐读。4、品读第五自然段过渡: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大人小孩都有被风干的感觉,藏在水窖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生读后思考:句中哪个词最能触动你?结合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谈感受。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生说,师相机板书)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5、小小的一勺水就能让我们舒服地“啊啊”大叫,这说明了——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生齐读。)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1、师导:其实在我国缺水的地方不止作者的家乡,生活在缺水地方的人,他们对水如饥似渴,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学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生自由发言)四、领悟写法不管是下雨天痛痛快快地淋雨,还是无雨时母亲用水窖中的一勺水给我们洗澡,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村里人与水接触时的一种快乐。(板书:乐)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板书:苦)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水》教学反思一、教学重形式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开放性问题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开放没能起到实质的效果,课堂始终是我拉着学生在走教案。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也有很多,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内容来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觉没说透,学生也有点意犹未尽,课后居然有学生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找的和他们不一样,你都没叫我。”应该还是我自己的问题,太患得患失了。这样的“开放”在教学中还是应尽量避免。二、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迁移指导例如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久旱无雨的快乐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样?身处细雨纷飞的海南孩子们,虽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那份欢快,但却无法明白他们为何如此欢呼雀跃?因为雨对他们而言,实在太平常。因此,他们在读书时,虽然读出了孩子的快乐,但那份快乐却不够独特,不够珍贵!事实上,如果我能对教材进行多一点地深入,就可以将这样特殊的情境进行迁移,把学生平时对雪的渴望和这个山村孩子们对水的渴望进行类比,我相信课堂上他们的反应一定更真实,更强烈。三、朗读重形式轻效果,孤立了教法与写法的结合。本课的最后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到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读本段,不由得为作者出色的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作者抓住一个“滑”字把一勺水从脸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盖最后到脚板的美妙体验一一传达,这份美妙激发了身体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这种感觉是越来越强烈的,因为身体实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读时能通过分层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份对水的强烈渴望,教学目的在朗读中得到了强化,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在朗读中教师应及时质疑:为什么“滑”这个动作会重复出现三次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将教法与写法巧妙融合,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但有时为了强调自己某种特别的情感时往往会进行重复用词。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这一勺水的珍贵所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写法也在潜移默化得到强化。灰椋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海口市琼山一小黄秋萍一、讲读第二段。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讨论: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时——归林后的情景。3、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4、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1)默读思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这顺序体现在哪些词上?(“一开始”“几分钟”。“一小群一小群”“先回来的鸟”……)(2)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3)写“大部队”时,作者用哪个词,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气势?“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描写的句子。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5、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树林内外,……俱乐部。”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象,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6、指导背诵第二段。二、讲读第三段。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2、出示“我”的感想:鸟是人类的朋友……的壮观场面呢?(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三、总结课文。1、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2)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3)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2、朗读课文。《灰椋鸟》教学反思《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我先利用了课本插图,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了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还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