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校:任教班级:教师姓名: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单元分析学习内容第六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u,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学习目标1、认识本单元新字,正确书写本单元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定段。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6、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7、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9、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10、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学习重点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学习方法教法:引导、点拨学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具课件教学策略1.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恰当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自然科学知识。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感受课文主题和精神;教会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收集,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3.品词析句和品读相结合,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通过朗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可贵精神。4.有序看图弄清图意,展开想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想象事情的结果,以学习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再完整地把故事写下来。5.注重学生日常的读书、写字等正确姿势的培养。学习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课时17、地震中的父与子18、慈母情深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0、学会看病口语交际·习作六回顾●拓展六第六单元检测第六单元检测讲评21213122合计14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课时学案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知识链接:地震: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进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自主学习】1、我要轻声读课文两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画出文中生字词。2、我要认真把下列词语抄写两遍。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爆炸瓦砾砸碎颤抖阿曼达3、我要画出课文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朗读两遍。导学案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课时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型讲读主备教师张陕苗审核人成小华课时本课第1课时(共2课时)有无课件有教学目标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3、我能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学重难点解决课文的生字词,并积累语言。学习环节导案学案一、自主学习1.正确大声的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二、合作探究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学习巩固生字词。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分角色朗读父亲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分较色朗读,其余学生评价三、展示交流1、我要认真把下列词语抄写两遍。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爆炸瓦砾砸碎颤抖阿曼达2、我要画出课文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朗读两遍。学生读,朗读课文的外貌描写四、达标检测我来闯关:1、洛()矶瓦()废()()抖()炸()乱2、解释词语: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3、课文讲述了()发生在()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的感人的故事五、盘点收获谈谈你的收获?六、布置作业找一找并搜集相关地震的知识。七、板书设计八、教后反思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2课时学案【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并填写下表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救助过程父亲的心理变化相关语句孩子被压父亲救子父子重逢2、我会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美美地读上两遍。3、质疑:读完课文之后,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请将你的问题写下来,上课时和同学讨论。4、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如:(1)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导学案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课时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型讲读主备教师张陕苗审核人成小华课时本课第2课时(共2课时)有无课件有教学目标1、我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2、我能体会到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教学重难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学习环节导案学案一、自主学习1、正确流利的大声读课文。2、勾画出文中描写父亲和儿子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大声朗读。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仔细品读相关段落。学生读文二、合作探究1、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2、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3、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4、编排课本剧。讨论汇报三、展示交流1.收集有关的课文读读,如朱自清的《背影》和描写母爱的课文《秋天的怀念》2.诵读古诗《游子吟》表达母爱的古诗。学生交流这几篇文章四、达标检测我会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课文中的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儿子也了不起,是因为-----------------------------------------(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堪”字的意思是----------------。这句话是对人物的--------------描写。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五、盘点收获学习本课后我的收获六、布置作业做《资源与学案》和练习册上的习题七、板书设计八、教后反思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学案学法指导:本文是略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知识链接: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课前积累有一种情怀,不需要喧哗就触动心玄。有一种美丽,朴实无华却最神圣伟大。--那就是母爱。母爱是漂泊的心永远的港湾,离家的人不变的牵挂。自主学习1、我要自读课文2遍,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然后借助工具书,理解并掌握。2、我想把下面词语读一读,再抄写两遍: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忙碌3、通过自学,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1)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2)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3)皮肤因寒冷干燥而龟裂。()(4)目光迅速地向周围看。()4、文中有许多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我想选择几句喜欢的摘抄下来。(1)(2)(3)4、质疑。读完课文之后,我还有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我想记下来,上课与同学讨论。导学案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学期总第课时课题18、慈母情深课型讲读主备教师张陕苗审核人成小华课时本课第课时(共课时)有无课件有教学目标1、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认读3个生字。2、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学重难点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学习环节导案学案一、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搜集并阅读作者梁晓声的资料,阅读有关歌颂母爱的文章。一、向学生进行拓展。二、合作探究一、诗歌导入,初读课文1、出示一首《母亲》的诗歌,让学生猜这首诗歌是写谁的?并说说理由。从学生的理由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爱,读好课题《慈母情深》。2、初读课文,结合文中的生字词概括文章的大意,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练习:我一直想买一本书价()的《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工作得十分辛苦,本已不想说出(),但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用()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知道后()了我一顿,又给了我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二、入景融情,感悟慈母情深1、同学们,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里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说)可是为什么面对着如此喜欢的书,我却不忍心对母亲说出“要钱”两字?又用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呢?认真默读课文,用破浪线划下你的理由。2、品味文字,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交流(1)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句话带给你什么感觉?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你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什么感觉?把这种感觉带进去再读这句话。我只站了一会儿就感觉烦,那母亲呢?(学生自由说)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这句话。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一个令人烦躁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体会)过渡:还有更让你心疼的吗?(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自己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说)发现这段话中特别的地方吗?交换位置读,哪句话带给你电视中慢镜头的感觉?现在就让我们慢慢地看,边看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母亲怎样的背?怎样的脸?怎样的眼睛?(学生边读边想像,交流)通过朗读把这样一个疲惫不堪的、瘦弱的、二、交代初读任务,初读的过程中,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三、感知全文的内容,探究“情深”。苍老的母亲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男女配合读,师生配合读)是啊,看到这样一个为了养家糊口,如此辛劳地工作的母亲,我怎么忍心开口呢?可是那本书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我竟说出来了。请学生读母子对话。同学们,一元五角,对你来说多吗?但这一元五角对当时我的一家意味着什么?(补充资料:母亲每月起早摸黑工作30天,才得到27元工资,平均每天只有0.9元。我们兄妹共五人,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天的工资只有0.15元,一元五角相当于我们一家人10天的生活费。)过渡:10天的生活费啊!是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里怎样拼命赶出来的?(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