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五年级科目:语文执笔:李晓明审核:导学内容18将相和课型精读导学目标1、读写并理解:赵王、和氏璧、召开、允诺、胆怯、鼓瑟、拒绝、诸位、侮辱、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2、熟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3.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4.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导学重点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导学难点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导学准备师有关“将相和”的影像资料。生熟读课文和课后的“资料袋”。导学流程“导”的活动预设(少于15分钟)“学”的活动预设(不少于25分钟)一、自主学习。1.谈话导入:)“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2.订正补充学生交流资料。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4.提出要求,学生分组自学课文。(小黑板出示)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学习生字词。(2)标自然段序号,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情?5.巡视指导自学。二、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2.介绍自己了解的历史资料(含“资料袋”的内容)。(第、、组口头展示)如:我搜集的资料是关于的,向大家作如下介绍:。3.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4.生试着归纳。既然讲“和”,就说明他们原来是(),原因是(),后来“和”了,原因是()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学习生字词。(2)标自然段序号,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导学流程1.巡视指导组内检测。2.全班交流。(1)统计词句读音正确率并进行小组评(2)指导朗读。(3)视其汇报情况评价小组学习情况。3.交流总结。我们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一)研读“完璧归赵”语段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指导读。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二、合作探究。1.小组测评:(1)同桌随机抽查字词句读音。(2)解词:无价之宝:诚意:绝口:失信:抵御:推辞:理屈: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感情朗读。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受感受。语段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语段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二)研读“渑池之会”语段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你发现了什么?句子省略了哪个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词?(如果)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3.小结:读历史故事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活这个人物的。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总结:不写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不清楚蔺相如为赵国究竟立下了怎样巨大的功劳。而这些,正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三)研读“负荆请罪”语段五: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请看《史记》对廉颇的介绍。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1.自由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怎么说的?语段六: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语段七: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课文写廉颇负荆请罪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京剧却把当时的场景还原了出来(播放京剧《负荆请罪》)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预设八: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三、即时训练。三、即时训练。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①正在为(wèiwéi)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nánnàn)题。②这话传(chuánzhuàn)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假(jiàjiǎ)不上朝(cháozhāo),免得跟廉颇见面。(二)我会找:找出这一课的成语积累下来。(三)我会概括: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请你从文章中摘录对话的不同形式。(1)(2)(3)4.请你评一评文中的一个人物。()()5,“将相和”这个故事对今人有什么启示?(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四、评点总结。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2.评价人物: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小结: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了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去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抓住人物矛盾的变化过程,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下去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读《史记》里的其他故事。四、评点总结。这节课我能得:☆☆☆☆☆附:板书设计18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抓联系品语言课后反思(含典型错题)1.负荆请罪的“荆”有个别学生把它错写成上下结构。2.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个别学生还理解不透。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五年级科目语文编写人:李晓明审稿人:导学内容19草船借箭课型精读导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导学重点认记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导学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导学准备师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自制电子幻灯片一套.生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章节,了解草船借箭的背景。导学流程“导”的活动预设(少于15分钟)“学”的活动预设(不少于25分钟)一、自主学习(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改编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注: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军令状、弓弩手”,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推却、调度”。可以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本课生字较多,生字中,“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一、自主学习。1、理解课题。2.指名回答3、自读课文2—3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注自然段序号。4、自学生字词语。(1)勾画生字新词,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温馨提示:读准字音,记准字形。书写端正匀称。)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导学流程注意笔顺。3、提出要求,自主学习课文。4、巡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理清课文框架及记叙顺序。(提示:可先找哪部分是借箭经过。)第一段(第1~2小节):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第二段(第3~5小节)。讲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第三段(第6~9小节):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第四段(第10小节):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再读课文,练说故事(注:练说故事时,让学生考虑记叙文的六要素,师相机引导。)引导学生明白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二、合作探究师相应写板书:有智慧、有谋略、有预见、有决策。学情估计:(1)有智慧(板书:精通天文、熟悉地理)(析:)“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②熟悉地理(析:)熟悉地形,顺风顺水,回去方便。5、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顺序写了草船借箭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1.学生小组或同桌练习讲故事。2.指名讲故事。二、合作探究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神机妙算”的意思(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你体会到了什么?(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你感悟到了什么?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导学案(2)有谋略(板书:巧妙安排、运筹帷幄)(析:)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析:)“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3)有预见(板书:识天气、识人)(析:)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诸葛亮为什么只告诉鲁肃?析:)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师:板书鲁肃忠厚守信)(板书:周瑜妒贤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