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中国古典名著单元内容分析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3.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4.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单元课时分配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6课时,略读课文2—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2课时。课题18.将相和年级五学科语文课型新授主备课时2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准备课件学案导案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1.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完成练笔: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2.学生深入理解文本。3.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第二课时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2)提问: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三、布置作业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检测案课堂小结课题19.草船借箭年级五学科语文课型新授主备课时2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重、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学案导案第一课时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2..出示课题:草船借箭3.引导抓住文章主要内容。4.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第二课时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1.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2.讨论交流。知天文(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③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1.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2.引导交流。3.组织讨论,体会诸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④懂地理(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识人心(1)识曹操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2)识鲁肃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5.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四、总结全文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7.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检测案课堂小结课题20*景阳冈年级五学科语文课型新授主备课时1学习目标1.会认“唬、诡、踉、跄”等11个字,理解“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等词的意思。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重、难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教学准备课件学案导案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2.指读课文,正音解词。(1)正音(2)解词: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出示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