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五课: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处理一部分课文(课文的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导入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导入(请同学讲一个公主的故事)二、出示自学提示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2、这篇故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四.反馈联系1.分段读课文2.做练习册的第一课时的前两个小题五.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六.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总结大意七.处理课文的第一部分读故事。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2)指名汇报。(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二.学用结合,多元训练1.做练习册第一课时剩下的部分2.做课后的第一题和第四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2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2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一.品读重点,深入感悟找教案1.导入提问导入法(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鹬蚌相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问题)3.学生进行自学,并进行批注找到鹬蚌相争的主要原因。4.进行研读课文1.(1)默读课文第3~5段(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2.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5.拓展体验3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6.写作特点归纳1.)学会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方法进行人物动物的描写2.)学会从简单的事情中体会深刻的道理,不要麻木的有私欲二.学用结合多元训练1.做练习册的第六题2.习作训练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第二十六课:自然之道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巢穴”“侦察”“突兀”“叼起”“颓丧”“气喘吁吁”“伫立”“佳肴”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导入讲故事《揠苗助长》,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随后问: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引出课题“自然之道”,板书并齐读课题。释题:之,助词,的;道,本指道理,这里是规律的意思。自然之道,即自然界的规律。2.出示自学提纲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2、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学生进行自学4.反馈练习1.分段读课文2、找同学出自己在课文的阅读中都有什么收获(认识那些新词,新字)43.做练习册第一课时的第一题和第二题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1、故事发生的地点作者旅行的目的什么?有什么作用?2、给第一自然段总结段意学用结合多元训练填写练习册第一课时剩下的部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从而自觉维护这种规律。2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并从自然现象中获得启示的兴趣。一.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导入(问题导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2.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然之道?(主问题)3.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4.围绕问题进行研读课文1)出示:“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对此句进行质疑。)(1)学生提问并品读: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是“我”见到幼龟的动作后的猜测,但并不了解真的是这样。)板书:小海龟“我”从幼龟的哪些动作猜到的?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踯躅不前”的意思。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突然”“啄”“拉”)向导是什么态度?(2)学生提问并品读:向导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他为什么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又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面对的是“焦急”、是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情况十分紧急。)自由读,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读。(3)理解“自然之道”并导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延迟评价,从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导入故事发展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板书:违背2)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我们干了一件蠢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5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是“愚不可及”。3)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找教案(1)学生快速默读第6~11段,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态。(适时出示挂图或点击课件。)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会想些什么?相机板书:伤害课文第6、7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第6~7段。(2)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可结合先前的“颓丧”对比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此时,“我和同伴们”的心情怎样?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地说:“。”(3)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向导“悲叹”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向导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4)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4)再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5)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板书:遵循保护5.拓展体验1、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2、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3、谈谈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开课导语: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二.学用结合多元训练6第二十七课:蜘蛛脱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带生字的词语。2.处理一部分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创设情景,揭题质疑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猜谜语引出课题)二.出示自学提示1.要求读课文,学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绰”是翘舌音,“坍”不读dān,“诅”不读zǔ。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字词典理解不懂的词语。2.标清段落序号3.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学生进行自学四.反馈检测1.指名读、齐读生词。2.说说难理解的词语。3.做练习册的第一题和第二题五.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六.给课文分段并总结大意七,处理一部分课文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2)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蜘蛛的处境很危险?3)总结第一自然段的段意二.学用结合多元训练1.做练习册的第一课时2.同学之间讨论为什么蜘蛛能两次脱险,是什么力量让他这么有毅力?3.从蜘蛛身上,我们学会了什么?可以写在本子上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71处理课文的主要部分,分析课文2读懂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从中受到凡事要勇敢坚强,不沮丧灰心,不自暴自弃的启发。3学习作者用词准确和恰当运用修辞的表达方法。一.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导入复习导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蜘蛛遇到了什么危险?他是怎么脱险的?(主要问题)3.学生自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找到答案。)4.围绕主问题进行研读教师适时引导讲解,师生共同梳理课文。(1)第一次遇险——脱险。指名根据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适时引导。蜘蛛是因为我生火取暖,身陷火海的,它的处境怎样?(危险)哪个词暗示了它的处境非常危险?(笼罩)火焰像笼子似的罩在蜘蛛所处的劈柴上面。蜘蛛在遇险中的变化是:从“兴高采烈”一词看出,蜘蛛开始时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所以它是在“爬”。“热”“感到不安”,蜘蛛开始“跑”“奔”,情绪的变化,动作的变化,拟人化的写法,暗示着蜘蛛处于危险的境地。两个“一片火海”让人不由得为蜘蛛这个小生命担忧了。(相机板书:火海跑奔)找教案(1)“兴高采烈——感到不安——呆住”,同学们想想画面,你知道蜘蛛此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吗?更大的危险逼近了蜘蛛,“劈柴坍塌下去”,蜘蛛的命运会怎样呢?悬念产生了。你们猜猜,指名说。“我”的猜测是什么?实际上呢?(相机板书:生气勃勃)从“粉身碎骨”到“生气勃勃”的鲜明对比中,你们感受到什么?(相机板书:坚强、乐观)指导朗读第1~4段。(第4段只读一、二句)可用引读、表演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蜘蛛的坚强乐观。(2)第二次遇险——脱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对新的灾难,可怜的蜘蛛又会怎样呢?指名说后,以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同情,为它不幸的遭遇着急、揪心。指名联系上下文说说“影影绰绰”的意思。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蜘蛛像一个很小的小岛”(比喻:描绘出蜘蛛在小狗淌出的口涎中挣扎的样子)这个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蜘蛛的弱小无能。而第5段的“小岛”“海里”“陆地”各指什么?这里只出现了喻体,未出现本体,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由此看出,蜘蛛同“海洋”抗争,艰难地爬出三条腿、8四条腿乃至八条腿的过程,它是那么不屈不挠。(相机板书:动弹、爬、舒展、不屈不挠)(3)作者由蜘蛛的遇险脱险联想到自己类似的经历。指名让学生谈读后的收获,可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谈:由两个“也”中,让我们明白作者的经历与蜘蛛的历险极为相似,所以才会对蜘蛛脱离危险的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5、引导揣摩,升华情感1)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迪